累计实现产值超80亿元!市工研院获评2022年度山东省品牌科技企业孵化器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8日讯 科技企业孵化载体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载体。日前,位于青岛高新区的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工研院”)获评2022年度山东省品牌科技企业孵化器,这是工研院连续两年获此殊荣。

依托“育成中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链条孵化体系,工研院聚焦“高精尖”“硬科技”,专注“从0到1”的企业孵化,引进培育大批高科技人才项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浩赛机械研发的高清合金网衣,填补了海洋养殖领域防附着网衣的空白;简码基因自主研发了山东省内首个、国内首批符合欧盟市场准入条件的核酸检测产品;小优智能专注于3D感知技术的研发及应用,其自研的MEMS芯片已成功流片,最早将动态结构光技术应用于算法中……截至目前,工研院已累计孵化高科技初创企业400余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0余家,拟上市企业7家,累计实现产值超80亿元。

园区护航,迈进“专精特新”

自2017年入驻工研院以来,青岛浩赛机械有限公司就迎来了跨越式发展,“我们自主研发的高清合金网衣解决了海洋养殖领域长期存在的网衣易附着、强度低、寿命短、维护成本高,网箱抗风浪性能差、有效养殖空间利用率低等痛点,填补了防附着网衣的空白。”浩赛机械总经理李红表示,凭借这项技术,浩赛机械获得第十届全国创新创业大赛青岛赛区二等奖、全国赛区优秀奖的优异成绩,并入选2022年度第一批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

入驻工研院后,浩赛机械自主研发出高清合金网衣。

在李红看来,作为创业公司,不仅需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团队,更需要孵化载体为公司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养分。“入驻工研院以来,我们公司获得了许多滋养,不仅仅是园区特色化的服务,还包括链接外部资源、政策的牵线搭桥等等,这些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李红告诉记者,近年来,青岛高新区特别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出台了科创36条,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非常接地气,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他告诉记者,去年他们获得了200万元的研发支持补贴资金,另外在税务方面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也让他们节省了40万元。

有工研院的服务依托,有高新区的政策支持,让李红面对未来的发展有了足够的底气。他告诉记者,未来5年,他们将积极链接海内外优质的产业资源,同时聚焦源头创新,与本地科研院所共同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建设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及科研院所为支撑的公共研发服务平台,构建“产业联盟+研发平台+专业园区”创新创业生态,打造高标准的海洋牧场装备资源集聚平台,建设国内高端海洋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园区。“在2027年前,完成海外主流养殖市场布局,在替代传统养殖市场的同时,占领国内高端养殖市场。”

对接资金,解企业“燃眉之急”

2019年,石超成立青岛简码基因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工研院,从事研发基因即时检测新技术。通过园区的培育孵化,该企业现已成为核酸检测产品的领跑者,其自主研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快速PCR荧光法)是山东省内首个、国内首批符合欧盟市场准入条件的核酸检测产品,经过不断技术革新,实现了核酸检测从“小时级”到“分钟级”的提升,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检测效率。

“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从埋下种子到它发芽到它收获的那段时间,中间的过程实际上就叫坚持。你坚持下来才能得到收获,坚持不下来,可能等不到就放弃了。”石超表示,成为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除了要有比较好的科学素养,就是要坚持。“你选择了之后,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它就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是一个求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升华和提高的过程。”

坚持精益求精让石超带领简码基因走上了行业领先之路。而冲锋在前,背后则离不开强有力的载体支持。

据介绍,为抗击疫情,护航企业发展,工研院成立了网格防控小组和战疫专项服务小组。其中,网格防控小组由后勤保障部门负责,将防疫工作覆盖到园区每家企业、每个人;战疫专项服务小组则由院长滕云枫直接负责,帮助企业解决疫情中遇到的难题,尤其重点关注防疫产品研发生产企业的需求,简码基因正是重点关注对象。

在了解到简码基因面临着产品升级带来的资金压力时,工研院服务小组仅用1天时间为企业对接到2000万元信用贷款,解了企业燃眉之急,大大缓解了企业产品研发升级带来的资金压力。这已经不是工研院第一次帮助企业对接资金支持了。2021年底,工研院还成功帮助简码基因母公司耐德生物获得高新创投和里程碑创投共同投资的千万元pre-A融资,为企业研发提供“源头活水”。除资金支持外,工研院服务小组还积极帮助企业对接相关部门,加快产品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审批,助力产品尽快推向市场。

打造国内一流科技孵化园区

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服务理念。”工研院院长滕云枫表示。一直以来,工研院都坚持以“打造产业创新孵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育成转化”为使命,充分发挥“小园区、大引领”的作用,聚焦“高精尖”“硬科技”,专注“从0到1”的企业孵化。在招才引智方面,依托“育成中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全链条孵化体系,持续聚焦高精尖项目引进。在服务企业方面,围绕“一核心 双平台 三特色”定制化服务体系,全力助推中小微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在投融资方面,通过金融“四长”联席会、项目路演以及一对一金融对接服务,2021年帮助5家企业完成银行贷款3500余万元,帮助3家企业融资超2亿元……多措并举下,工研院引进培育了大批高科技人才项目,涌现出大批优质企业:融智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创始人,高层次人才、资深质谱研发专家周晓光博士获得青岛人才特区等相关项目支持,其团队研发的新一代质谱仪入选2020年度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正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营产品“可溯源燕窝”赢得世界食品品质评鉴大会银奖,填补了我国高端燕窝产品的空白;青岛智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骨科医疗器械产品也远销印度、土耳其、迪拜等海外市场。

据统计,截至目前,工研院已累计孵化高科技初创企业400余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0余家,拟上市企业7家,累计实现产值超80亿元,连年获得国家级孵化器考核优秀,先后荣获全国百家特色载体、山东省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山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等30余项荣誉。

今年是青岛高新区成立三十周年,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相继推动青岛市火炬创业创投学院与康复产业孵化器揭牌成立,逐步形成了“科技孵化+创业培训+科技金融”三位一体创新创业生态。接下来,工研院将继续加快招引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和高科技项目,持续提高专业服务能力,优化服务质量,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推进打造全国一流科技孵化园区。”滕云枫表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伟 通讯员 肖玲玲)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