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世纪科技:飞向行业应用
■无人机从自动化机场起飞。
提起无人机,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大疆这样的消费级无人机。但无人机并非只是“会飞的相机”,在城市管理、应急救援、地理测绘等领域的用途越来越广。
就在上个月,青岛云世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中标崂山区全域低空智能感知平台项目,中标金额为3598.5万元。该项目是国内城市级、大规模、体系化低空智能应用与运营方面进行的重大创新与探索,崂山区将由此实现全域低空智能化感知组网覆盖,打造国内智慧城市“低空新基建”的样板。
应用场景突破的背后,一个千亿级的无人机应用市场正在徐徐打开。“智慧城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在地下空间开发、地面感知、网络通信等方面已经很成熟,唯独低空领域是一个空白。该项目以体系化运营模式实现了无人机在智慧城市的规模化、自动化应用,将低空数据变成一种资源。未来除了巡检、测绘等传统领域,将衍生出空中快递、载人无人机等应用场景,孕育低空经济的新产业新模式。”云世纪科技总经理王亮告诉记者。
将低空数据变成资源
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应急救援、电力巡检、森林防火、工程巡检、地理测绘,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启无人机应用。与此同时,无人机落地应用中的痛点日益显现:飞行作业门槛高、集群调度效率低、行业应用不智能、数据处理成本贵以及业务成果不融合等。
针对上述痛点,云世纪科技研发无人机云端控制系统以及无人机自动化机场,提出智慧低空数字化解决方案——无需飞手操控,无人机从自动化机场起飞,完成任务后返回机场充电,全天候、全自动、智能化采集城市信息,而且多部门共建共享,降低重复采集,提高数据利用面。
从去年开始,云世纪科技在崂山区五个街道办事处小范围试点,共设置10套无人机。在遇到突发状况的时候,无人机可以24小时内随时起飞,在机场半径3公里左右的范围内执行作业任务,用于疫情防控、森林防火、车辆巡查、应急处置等。在今年7月的一次突发火灾事故处置中,云世纪科技的无人机仅用几分钟就到达现场,灵活切换空中视角,将实时画面传输给指挥中心,消防部门据此第一时间查探火情,交警部门则快速疏导周围交通。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比如,依托无人机热成像技术,在夜间锁定景区失联人员位置;对疫情防控区域进行空中自动巡检,减轻基层防控压力;在城市更新项目中,实时显示工程建设进展,作为指挥调度的重要依据。
王亮认为,无人机在智慧城市的应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业务部门自行采购设备,由于无人机的使用门槛很高,存在买了设备不好用的现象。第二阶段是采购服务,由专业的无人机服务商实施,以人工操控无人机为主,效率较低。崂山区全域低空智能感知平台项目代表了第三阶段,即体系化运营模式,综合运用各种自动化、数字化技术,实现城市低空数据的网状、实时更新,将低空数据真正变成一种资源。
“以前各个业务部门自行采购无人机服务,无人机数据不能共享共用。崂山区全域低空智能感知平台项目开创了体系化运营模式,各部门都可以通过平台获取数据。”王亮介绍,相比传统作业模式,成本约降低50%,操作效率提升10倍以上。
基于空管思维做低空数字化
近两年,纵横股份、中航无人机、观典防务等陆续登陆科创板,行业内亿元级别的融资亦不鲜见,投射出无人机市场的高景气度。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已经有超过1.2万家无人机企业,其中不乏大疆、极飞等为大众所熟知的行业大佬,用“群雄逐鹿”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王亮认为,云世纪科技的最大优势是基于空管思维做低空数字化,掌握了无人机自动化智能控制、低空大数据处理、低空情况智能分析等核心技术。
无人机的应用,首先要以空域安全、公共安全为前提。低空无人机管理需要匹配相应的体系架构、政策法规、关键技术等,解决无人机的运行规则问题,让无人机看得见、控得住、能溯源。
早在2014年成立之初,云世纪科技就把重点放在了空域数字化,团队核心成员来自军民航空管部门,具备多年的空域管理和一线指挥经验。2016年,云世纪科技在全国首批拿到中国民航局飞标司颁发的无人机系统全国范围运营牌照,推出“优凯飞行”服务平台,建立了全套精细、高效的无人机低空运营服务制度及流程体系。2019年,云世纪科技研发“任我飞”无人机云端控制系统以及无人机自动化机场,打通智慧低空“端-网-云”应用平台。
《2021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行业无人机拥有者注册用户达78.1万个,同比增长40%;全行业注册无人机共83.2万架,同比增长61%。而通过“优凯飞行”实际运行的无人机数量接近全国总数的2/3。
“无人机行业应用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应急、公安、消防、环保、电力等部门都开始将无人机系统列入预算。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其他企业形成云世纪科技这样的体系化运营模式。”王亮告诉记者。
云世纪科技的行业地位还体现在对海外市场的拓展,陆续为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等2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无人机智慧低空数字化产品。前不久,云世纪科技与墨西哥最大安防公司达成合作,以“任我飞”无人机平台助力警务执法。
加速建设无人机产业园
民用无人机市场分为消费级和工业级,翻开无人机行业发展的时间线,可以发现无人机正在从一个消费产品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应用中。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显示,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正高速增长,预计2025年达到5000亿元,届时工业级无人机市场规模占比将超过80%。
“云世纪科技虽然拥有无人机硬件研发能力,但是主攻方向更聚焦应用侧。”王亮表示,云世纪科技与大疆、极飞、纵横等制造商都保持良好的生态合作关系,携手探索无人机应用规模化、商业化路径。
这样的策略基于对行业的判断——无人机产业链上游为设计研发及关键原材料,中游为整机制造,下游为应用场景。无人机的硬件研发制造早已是一片红海,涌现出大疆、极飞、纵横、零度等诸多优秀的代表性企业,大疆更是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头部份额,中航工业等国字号选手也不断进入民用领域。而在公共安全、城市管理、地理测绘、消防救援等应用侧,相关刚性需求正在逐步爆发。
在王亮看来,相比北京、深圳、成都、西安等航空产业较为发达的城市,青岛在无人机制造方面尚处于蓄力发展期,但是应用场景可以成为拉动无人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今年8月25日,中国民航局为青岛市民用无人驾驶试验基地授牌,这无异于一张无人机产业的“入场券”。
目前,云世纪科技正在城阳区打造青岛市无人机产业园,已经建成项目主楼,预计明年投入使用,将引入无人机产业上下游企业入驻。该无人机产业园以无人机智能化应用服务为核心,是集国际交流中心、行业应用中心、产业孵化中心和教育培训基地等为一体的无人机“产学研销用”综合基地。产业园建成后,有望成为国内首个无人机监管服务产业中心及无人机高端制造应用示范基地,也是华东最大的无人机展示交易基地、创新孵化基地、研发试飞基地。
“云世纪科技将以青岛市无人机产业园为依托,加速培育‘无人机+行业场景’产业生态,助推青岛打造‘无人机智慧应用之都’的产业名片。”王亮表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责任编辑:张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