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齐鲁最美青年”发布,青岛2人上榜!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2月20日讯 为发挥先进青年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和激励广大团员青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勇当先锋、倾情奉献,省委宣传部、团省委联合开展了2022年“齐鲁最美青年”选树宣传活动,面向全省团员青年选树政治坚定、善于创造、甘于奉献、品德高尚的优秀青年。

经广泛发动、严格评审、社会公示等环节,最终产生10名“齐鲁最美青年”。其中,山东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黄岛边检站执勤二队队长杜慧、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董韶光榜上有名。

此次入选的10名“齐鲁最美青年”,充分展现了全省广大团员青年怀抱梦想、脚踏实地的优秀品质与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的青春力量,展现了新时代好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昂扬风貌。(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琪琪)

杜慧事迹

杜慧,女,1984年11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现任山东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黄岛边检站执勤二队队长。曾立个人二等功2次,获得“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公安部二级英雄模范等荣誉。她坚守边检一线16年,共检查出入境人员50余万人次,查获全国全省大案要案20余起,参与执行200多次重大活动的通关保障和安保任务。总结推出20余项便民服务措施,打造了多个特色政工品牌,创建了移民管理系统“四强”党支部。其先进事迹多次被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智守国门的铿锵“玫瑰”

蓝色国门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杜慧刻苦练就“火眼金睛”,精准提炼“查验技巧”,创新打磨“核查模式”,在国门前筑起了坚不可摧的安全防线。

“一口清”“一眼明”,150多个国家(地区)的护照签证,一眼能辨出真伪,50多种证件防伪技术,一口能道出特点,这是她练就的真本领。她精准提炼查缉技巧、精确研判查缉目标、精细打磨查缉模式,总结提炼出实战实用的查缉战法,查获数十起全国、全省典型的非法出入境大案要案,先后多次得到各级领导的批示肯定。杜慧凭着一股持续学习的韧劲,成长历练成教学相长的业务专家,她先后分类整理出4万余字业务学习笔记,把复杂的知识点编成100多条口诀,30余次在全国、全省业务培训班交流授课,启发和带动了一批移民管理警察成为岗位上的行家里手。

她还先后参与了全国勤务改革创新现场推进会、全省深化“智慧边检”建设现场会等重大活动的筹备工作,总结提炼空港边检勤务模式在全国、全省交流会上展示,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慧”通世界的国门“名片”

“橄榄绿的本色已融进我的血液,藏青蓝的使命召唤我不断前行。”杜慧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总结推出了各类差异化服务法,创新推出了10余项便民服务举措。

在边检一线的16年,从禽流感、甲流、登革热,到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再到这次新冠肺炎病毒,这位抗疫战场上的“老兵”从未缺席,面对急难险重,她始终坚守严防境外疫情输入第一线,搭建“两点查验四步联动闭环式处置法”,开展“全流程、全闭环”查验。积极参与口岸境外疫情输入研判,以党员干部、业务骨干的身份主动加入特勤小组,对疑似发热症状旅客进行“精致、极致、细致”的“全闭环”查验,精准排查推送出入境信息。创新“一船一策”靠前服务,协调开通“三大绿色通道”,确保通关零等待,用“移民管理加速度”抢跑国际贸易稳增长,与战友们一道在国门前构建起抵御疫情的“钢铁长城”,收获赞誉不计其数。

疫情以来,她共带队检查疫情重点国家入境人员5.5万余人次,航班1000余架次,带领年验放出入境(港)船舶8000余艘次,办理换班船员100余人次,直面感染者近百人,开展防疫知识培训20余次,心理辅导500余人次,筑牢了国门战疫“藏蓝防线”。

刚柔并济的基层“头雁”

基层科队领导肩负着抓队伍、促业务的重要职责,既是“领头雁”,又是“排头兵”。杜慧注重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新要求,以党建带队建增强队伍整体活力和内生动力,创建“五心融合”党支部,推动过硬执勤队建设,打造海港综合执勤队全省样板,切实发挥了典型引领作用。

她提炼了“同心同德同向 共商共创共享”的科队精神,打造了“心思享”思想政治教育品牌、“政青春”青年理论学习等十多个特色品牌,利用“互联网+”,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开展线上线下活动100余次。以“适性教育”为目标,以“师徒结对同耕耘,薪火相续共成长”为主题创新推出“耕续”成才计划,切实实现了“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在她的带领下,一批批优秀的先进典型成长起来,科队也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她积极投身职业文化建设,参与拍摄反映国门卫士英勇事迹的数字电影《蓝色猎狐》,创作了《决战峰会安保 打造平安国门》等各类反映移民管理工作的宣传片20余部,先后参与重大典型宣传活动50余次,撰写稿件近10万字,创新工作10余项,在深化移民管理宣传推介、传递正能量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她成功当选“了不起的山东人”年度新闻人物,并作为唯一代表接受现场采访,有力展现了全省边检机关和广大移民管理警察坚守国门一线、忠诚履职尽责、勇于担当奉献的良好精神风貌。她还是团省委“青年讲师团”队伍中的一员,被省委国安办、省国家安全厅授予“金牌宣讲员”,深入驻地学校、企业开展宣讲50余次,成为春风化雨的“燃灯者”。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守家与卫国的选择面前,杜慧总是用一腔赤诚表达着自己深沉的家国情怀。工作以来,她已10多个春节放弃与家人团聚,战斗在执勤一线,用无悔的付出,守护着万家团圆。

杜慧的父母在300多公里外的老家生活,母亲生病连续两次入院治疗,她都没有陪伴在身边。勤务结束后回到宿舍,杜慧看着手机里母亲的照片,心怀愧疚的大哭了一场。擦干了眼泪,缓了好一会,她笑着给母亲拨通了视频电话,关心地询问母亲的后续治疗情况。

杜慧始终葆有着不服输、不放弃、不懈怠的精神,用她的忠诚担当与敬业奉献诠释了第一代移民管理警察的答案。

董韶光事迹

董韶光,男,1982年11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现任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他积极贯彻海洋强国战略,牵头研究建造被誉为“养殖航母”的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项目——国信1号,开创工业化封闭式船载舱养模式先河,为省市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增添新引擎,为世界深远海养殖打造“中国样本”。项目被列入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试点项目和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科技示范工程)深远海设施渔业科技示范工程。

勇挑重担,坚定落实国家省市“海洋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作为国信集团核心主业之一——现代海洋产业的领军者,董韶光带领团队坚定落实国家省市“海洋战略”,秉持科技报国的伟大志向,承担国有企业责任使命,以深远海船载舱养模式为重点课题,积极探索我国渔业生产作业模式的智能化、装备化、信息化道路。历时4年成功自主打造出航母级“深远海可移动牧场”——“国信1号”养殖工船,于2022年5月20日正式交付运营,每年将提供安全的高品质鱼类3700吨,把深远海充足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转化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利器”,标志着山东在拓展深远海养殖空间利用方面走在了全国领先位置,成为抢占全球深远海养殖制高点的“中国力量”。同时,董韶光带领团队,在即墨田横海域开展4.2万亩海洋牧场建设,以科学布局、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为理念,实施涵盖筏式养殖、网箱养殖、底播养殖、人工鱼礁4大板块的多层次、立体化生态养殖模式,成功打造成“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和“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

攻坚创新,突破多项核心技术瓶颈

海洋科技是推动新时代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力量。一是突破养殖工船核心技术瓶颈。养殖工船建造是从0到1的产业,董韶光带领团队锚定目标、大胆探索,从商务谈判到技术方案论证,从试验船改造到舱养模式方案制定,从船舶性质界定到管理标准规范,联合中国船舶集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组织各类专家论证会80余次,考察调研100余次,澄清船舶技术、养殖产业化问题1000余个,使“养殖工船”从一个模糊的概念,逐步丰富成详细的图纸集和报告集,最终顺利完成养殖工船研发、建造及海试,开创工业化封闭式船载舱养模式的先河。二是研发优质鱼苗,积累全流程科学育苗经验。为配合养殖工船形成从苗种供应到养殖、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条,减少源头病害,保障鱼苗质量,董韶光带领团队立足青岛、放眼全国,躬身推进大黄鱼生态养殖项目。经过两年时间的积累,掌握了从苗种繁育、鱼种培育、成品养殖及品质调控的全流程养殖经验及技术,率先实现岱衢族大黄鱼新品种“东海1号”规模化育苗并保有大量亲鱼,产销规模位居国内前列。三是推进“陆海统筹”,打造陆基循环水养殖新模式。董韶光带领团队收购并改造运营了国内技术领先、产量最大的陆基三文鱼养殖基地;研究引进国际先进循环水养殖工艺,建设年产10000吨的大西洋鲑集约化陆基循环水养殖项目;在鱼卵孵化、育苗驯化、降海养成等环节,发起技术攻关与模式创新,推动建立了行业领先的陆基养殖“青岛标准”,组织完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大西洋鲑陆海接力养殖试验,改变了国内只能从国外进口购买大西洋鲑的情况,让昔日海外的“贵族鱼”变成了大众餐桌上的美味,让高品质国产大西洋鲑获得了行业认可与市场青睐。

迭代创新,打造深远海养殖“国家名片”

“国信1号”养殖工船可有效选择深远海适宜海域,进行长期游弋式养殖,既克服了传统的海水陆基循环水养殖、近海筏式养殖、网箱养殖等形式受近海海洋污染、品种局限、机械化程度低、病虫害较多等限制,也避免了目前主流的深远海养殖平台存在的躲避恶劣天气能力弱、养殖密度有限、无法真正进入深海等不足。工船养殖密度是传统网箱的4-6倍,养殖周期可缩短1/3,成活率95%以上,且能有效规避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成为流动的“蓝色国土”。为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后劲,董韶光带领团队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推动海洋科技研发创新,加大研发投入,保障省市科技项目取得成果,现阶段已开展了20余项研发项目,形成《适用于养殖工船舱养模式的自动投喂系统》等自主知识产权26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养殖工船鱼产品加工系统功能需求及发展》等论文5篇;输出《工船大黄鱼养殖流程设计和品质控制方案》等技术体系文件14个,项目合作团队形成相关软著及专利40余项,为我国抢占世界深远海工业化养殖创新高地奠定了宝贵的技术和专利基础。目前,“国信1号”正在南海海域养殖作业中,新鲜美味的首批大黄鱼在九月份已经进入市场,广受好评。董韶光团队又马不停蹄启动了国信2号、3号船的建造筹备工作,该项目将助力山东掀起以设施渔业为标志的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带动造船业、海水养殖业、装备制造业开展新的产业革命,使养殖工船成为我国继高铁后又一张新的“国家名片”。

无奋斗不青春,无创新不发展。董韶光同志勇于担当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是中国海洋事业人执着追求和担当奋战精神的缩影。伴随着“国信1号”养殖工船的投产运行,他还将担负新的责任,将深远海工船养殖项目打造成为响应“海洋强国”战略、拓展深远海国土空间利用和海防安全的集成示范项目。以不变的创新信念,继续改变世界,以逐梦深蓝的勇气,继续引领行业变革、书写新的海洋蓝图。

责任编辑:刘聪聪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