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发展会展业,助力青岛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会展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区域经济的“助推器”,也是衡量区域开放度、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青岛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已跻身全国十大会展城市之列,并先后获评“中国十大品牌会展城市”“中国十佳品牌会展城市”“全国会展业‘金五星’优秀会展城市”等荣誉称号,为打造“北方会展之都”奠定了基础。同时,会展业作为青岛24条重点产业链之一,应借助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国内统一大市场等战略机遇,加快会展业的复苏进程,积极构建优质高效的产业体系,推动会展业与其他重点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会展经济助推产业、拉动消费、营销城市的作用,助力青岛高质量发展。

积极释放的产业效应

首先,会展业能够有效激发需求。无论是上海进博会,还是广州广交会,从国内各类知名展会的办会效果看,会展业不仅能够带动需求,而且能够有效激发需求。一是企业需求旺盛。会展虽然展示的是企业的产品,但更是体现企业发展的阶段性成果。企业离不开展会,就像企业离不开市场一样。展会中爆发出来的庞大信息量,如行业发展前景、行业前沿动态、技术创新成果,甚至是某些发展商机都会毫无保留地展示给所有人。所以,展会是企业的需求、市场的需求,更是城市发展的需求。二是消费需求旺盛。展会是一个供需交汇的大平台,其全过程就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需求链、供应链,而且各链业态丰富、延展性强。展会前、中、后期所需要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节点、每一个交叉点又汇集众多资源要素,构成生产需求、消费需求、创新需求。因此,依托会展业形成的庞大的市场需求,这也是会展产业长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其次,会展业有极强资源配置能力。会展业与其他行业最大的不同是,会展自身具有的平台效应。会展业不仅可以集采购、投资、交流、开放、合作等多个效用汇集平台之上,而且还能够持续放大效用形成新的带动效应。可以说,会展能够促进市场机制更加成熟、企业更加具有创新活力、品牌更加汇聚汇集。一是促进要素有效结合。“会展+ ”赋能模式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充分发挥会展的“场景”功能,以“会展+论坛”“会展+赛事”“会展+路演”“会展+旅游”等方式促使各要素能够找到切入产业链的端口,形成新的生产力。二是会展溢出效应巨大。会展业的功能是多元的。从销售角度看,会展是一条把展品变成商品的最短链路;从企业角度看,会展是一次把展商变为投资商的最强链接;从创新角度看,会展是用创新来完善生态圈的最优链条。因此,会展业是激活经济活力的新引擎。

推动青岛会展业快速发展

第一,借鉴先进城市做法,集聚会展行业高端要素,全面提升会展业国际影响力。一是促进城市对标向展会对标的转变。会展业对城市的拉动效应和城市品牌的影响力较大,已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一张名片,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会展对标是城市对标的基础,其中获取国际会展认证是重要捷径之一。青岛应积极构建会展业新发展格局,相关部门积极对接争取UFI(国际展览联盟,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会展业协会之一,各国领先企业均已加入UFI成为会员,或以拥有UFI认证的品牌项目为荣,组展机构是其主要成员)的支持,加快获取国际UFI品牌展会的认证,这既是对青岛办会能力的一种肯定,也是打开青岛会展业全球视野的首要途径。二是促进国内平台向国际平台的转变。国际要素的融入是实现平台国际化的首要前提,是实现转变的重要节点。青岛应积极引进各类具有国际化办会经验的中介机构、世界展会头部企业、国际行业协会组织,如法兰克福国际展览公司(MesseFrankfut)、米兰国际展览公司(FMI)、美国克劳斯公司(E.J.KRAUSE&ASSOCIATE,INC)等等。他们的加入及合作能够极大提升会展业的国际影响力,从而实现青岛会展业的弯道超车。

第二,融合青岛产业优势,发挥产业链接作用,全面提升会展与产业融合度。一是促进会展特色向产业特色的转变。要突出会展的溢出效应,积极推进展会核心要素、特色要素和专业要素与青岛产业全面融合,把展会的效益做到最大化。一方面,要精心做好展会的筹备。围绕展会的产业特色,挖掘青岛相关的优势产业,找准结合点、拉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链与国际高端产业要素的融合,提升我市优势产业的层级;另一方面,要拓展产业资源。加强与主办方、承办方以及参展商等的联络,通过座谈会、研讨会、推介会等方式,加强产业交流合作,吸纳产业创新技术和科技人才等高端产业资源要素,做强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产业实力和发展质量,争取做到“办好一次会展,搞活一个产业”。二是促进1天展会向365天展会的转变。会展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其溢出效应的充分发挥。借鉴上海进博会经验,深度研习其会展业的发展机理:一次展会并不能完全发挥其价值和效应,其后续的展会溢出效应才是会展最终追求的效果,极力打造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的核心载体,打造虹桥品汇、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等国际贸易新平台。特别是2022年9月22日,由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上海市服务办好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条例》,以立法的形式支持会展业发展。一方面,我市应立足青岛实际,确立青岛会展国际品牌,扶持其打造“6+365”常年展示交易平台,凸显展会溢出效应。另一方面,推进商业模式和资源复制,以展会为产品输出“母港”、以承载地为产品输入“分港”的方式,辐射展会效应。同时,拓展企业资源,发挥参展企业作用,打造展会后续发展新平台,强化市民365天全年全天候的消费升级体验,实现会展增值效应。

第三,科学统筹全域会展资源,构建大会展格局,全力打造国际会展名城。一是加强会展设施建设,改善硬环境。会展业不仅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城市发展承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一方面,建议加强青岛全域会展设施统筹,特别是崂山、红岛、西海岸新区以及胶州等场馆资源统筹利用,形成场馆体系集成,促进会展要素有效流动,为构建会展大格局奠定基础条件;另一方面,建议加强会展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周边交通、餐饮、酒店、购物等商业服务配套设施的便利化程度,带旺人气、做大流量,全面提升会展业带动效应。二是促进会展资源共享,优化软环境。会展是一种体验式营销,是把资源集聚在同一平台上展示特色,引发消费共鸣的重要途径。因此,促进资源共享是会展的重要职责。一方面,建议统筹会展资源,共享会展红利。依托参展资源,突出展会特色,彻底激发会展多元参与者的热能和动能,提高会展经济活跃度,努力营造共享发展的氛围,不断提升参与者共享发展红利的动力;另一方面,建议发挥区域会展优势,做优特色会展。激发各区市办会动力,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突出各自特色,积极打造区域特色会展,实现会展业的区块化和差异化发展。同时,把会展业培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先导产业和新的增长极,为打造国际会展名城奠定基础。

第四,创新会展商业模式,延长会展业态链,促进会展经济高质量发展。会展既是产品的交流、产业的交流,更是人的交流。因此,模式创新成为展会发展的不懈动力。特别是,创新会展商业模式能够有效延长会展业产业链,实现会展经济的新发展。其中要突出实现三大转变:即从展品→商品→产品的转变;从会场→商场→工厂的转变;从参展商→贸易商→投资商的转变。其核心是以市场化为导向,积极引导参展商借助展会平台,以立足市场、面向市场、开拓市场为动力,抢抓发展新机遇,形成新成果、占据新领地、转换新角色。一方面,围绕展品集聚新要素,转化新成果、孵化新企业、推动新产品进入新市场;另一方面,围绕会展谋划新思路、培育新机遇、拓展新渠道、构建新平台。在实现产品转变、工厂转变的基础上,最终实现角色转变,即参展商向贸易商到投资商的转变。这不仅会为我市落实“双招双引”政策开辟出一条新路径,而且可以在创新商业模式业态中,实现会展业大发展和新发展。

金花 作者单位:青岛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臧婷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