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在海天MALL三楼的非遗市集上,高家糖球、孙氏沉香、九嶷派古琴、周氏艾灸、王门锔、英记楼糕点等非遗项目及衍生产品琳琅满目。市民张女士带着孩子逛了一圈后感慨:“这些传统非遗文化非常有趣,孩子又涨了不少知识!”在青岛,传统手造引发了人们越来越浓厚的兴趣,相关产业也迸发出新活力。
手造是一扇窗口,呈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积淀,也蕴含着发展的蓬勃力量。手造,即手工制造,千百年来流传于民间,凝结着中国人的集体智慧和生活美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手造有机传承并发扬光大,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题中应有之义。青岛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手造资源十分丰富,而且“青岛手造”向来与市场联系紧密。比如,青岛的贝雕体现了鲜明的海洋文明特色,自改革开放以来,已远销全球60多个国家。为了更好地将“老手艺”做成大产业,青岛近日印发《青岛市扶持手造产业发展若干措施(试行)》,围绕四大方面提出15条措施。随着扶持力度“加码”,“青岛手造”迎来了发展新契机。
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最关键一点就是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理论命题。这为今后手造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要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赋予传统以现代生命,促使其不断拓展和完善。而传统文化终究要靠年轻人来弘扬,作为未来的主导力量,年轻人要认真思考如何走好传统手工艺之路。令人欣喜的是,很多年轻人已经主动挑起了担子。比如,青岛服装设计师孟磊、谢丽薇,将中国古典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理念冶于一炉,他们所打造的“不裁”品牌曾亮相青岛时装周,赢得了众多年轻消费者的青睐。从这些年轻人身上,能够清楚感受到手造产业发展所渴盼的青春力量。
将“老手艺”做成大产业,需要做好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大产业面对的是大市场,需要摆脱小作坊式思维,认真研究产业全链条,包括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生产性服务、配套产业、营销推广、品牌营造等方方面面。对很多传统手工业者来说,难以独力做到这些。近年来,青岛出台一系列措施,助推手造产业迭代升级。比如,今年6月,青岛首届手造节举办,这是省内首个以手造为主题的高规格节会。同时,青岛还结合城市更新建设行动等,倾力打造一批特色街区、展示中心,以便让更多人了解“山东手造”“青岛手造”。而此次提出的15条措施,涵盖了培育手造特色优势产业、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设手造展示展销平台载体、强化手造产业发展基础支撑等,贯穿产业全链条,既能让企业得到实惠,还给广大市民提供了参与机会,可谓是促进手造产业蝶变的“强心剂”。
让传统遇见创新,让创意遇见美好,让手造走进生活。凝注着青春力量的“青岛手造”,将进一步擦亮这座城市的文化品牌,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王学义)
青岛日报2022年12月21日2版
责任编辑:张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