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新政”驱动,青岛汽车产业“提档加速”

两大“新政”驱动,青岛汽车产业“提档加速”

●打通即墨汽车产业新城和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建设青岛国际汽车城

●对重点企业项目实施奖补,构建产业链完善、技术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

2022年12月30日,《青岛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通过青岛政务网正式对外发布。从强健产业链、优化使用生态等多个维度入手撬动产业升级,还特别对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给出了专门的支持。

这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青岛发布的第二份事关青岛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重磅文件。就在《青岛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发布几天前,《青岛国际汽车城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22—2035年)》已与公众见面。青岛国际汽车城规划旨在实现即墨汽车产业新城和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统筹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旨在通过对产业链上符合条件的重点企业、项目实施奖补,在青岛构建起产业链完善、技术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

奇瑞青岛超级工厂在青岛汽车产业新城建成投产。

两份文件虽然出发点不同,但落脚点却是一致的,都是要推动青岛汽车产业加快实现由大到强发展。汽车产业链条长,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有目共睹。经过若干年努力,青岛在汽车产业上已经基本完成了“补课”,在整车制造、核心零部件等环节均汇聚起一大批企业,形成了千亿级汽车产业链,是青岛工业基本盘中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每年约百万辆的汽车产量,即使放眼全国也位居前排,是分量不可忽视的重要汽车生产基地。

产业要大,更要强。规模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青岛也一直不遗余力地谋划汽车产业做强之道。2022年,青岛进一步明确实体经济发力方向,新能源汽车作为青岛将重点发力的优势产业之一,被列入24条重点产业链。根据规划,青岛目标到2024年汽车产业链产值规模突破2000亿元,建设全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新高地。

此次发布的两个文件,正是青岛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所作出的重要谋篇布局,直指青岛汽车产业当前在空间布局、产业集聚、产业链构建上的短板和不足,展现出青岛推动汽车产业进一步跃升的决心。

打通两大产业集聚区,放大集聚效应

两份文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青岛国际汽车城”概念的提出。

根据青岛国际汽车城产业发展规划,青岛将借鉴斯图加特汽车城、上海汽车城、成都汽车城等国际国内先进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理念,努力将青岛国际汽车城建设为国际汽车产业高地。

在位置上,青岛国际汽车城总体规划范围为212平方公里,空间上包括即墨片区和莱西片区两部分。其中,即墨片区107平方公里,南至青威路,北至莱西边界,西至S213,东至龙青高速;莱西片区105平方公里,南至即墨边界,北至黄土台村,西至龙青高速,东至仰岭西村。这意味着,青岛国际汽车城将打通目前青岛两大最主要的汽车产业集聚区——即墨汽车产业新城和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

回溯青岛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这是青岛首次提出要打造一个跨区市的产业空间载体。而从青岛国际汽车城规划的逻辑上看,这个“首次”无疑旨在破解当前青岛汽车产业生产要素布局分散,规模效应发挥不充分等“堵点”。

奇瑞青岛基地总装车间。

经过多年发展,青岛汽车产业目前在多个区市均有分布。西海岸新区以上汽通用五菱为核心,生产新能源汽车等,汇聚一批产业链企业;城阳区以生产专用车以及零部件为主,企业有重汽专用车、青特等;即墨区拥有一汽-大众、一汽解放、奇瑞汽车等整车企业,是目前青岛整车企业最多的生产基地;莱西市拥有目前青岛唯一的总部车企——北京汽车制造厂,2022年签约的高合汽车也落户于此。

一汽-大众华东基地第100万辆整车下线。

从现代产业发展规律来看,太过分散的产业布局并不利于产业创新以及提升产业效率。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驱动下,产业创新越来越多在产业边界发生,产业价值链也在向越来越多方向延伸,产业集聚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位于莱西的北京汽车制造厂。

青岛国际汽车城联通的即墨和莱西两大产业集聚区,是目前青岛实力最强的产业集聚区。未来,青岛国际汽车城将突破单一的生产制造业态,形成制造、研发、服务业三大板块,进一步拉长青岛汽车产业价值链条。

比如服务业板块中规划的汽车文旅产业,是汽车发达国家和国内汽车发达地区十分重视的产业。青岛国际汽车城将结合姜山湿地、华山休闲度假区、汽车公园等资源禀赋,完善餐饮、住宿、汽车租赁等旅游配套资源,开展汽车运动体验、自驾游、汽车露营、民俗文化体验等相融合的旅游项目。

通过努力,青岛国际汽车城目标成为全国重要的集研发、制造、贸易、博览、居住、文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汽车产业基地。从产业规模上看,到2025年,实现汽车产业营业收入2000亿元,整车产量突破130万辆;到2030年,实现汽车产业营业收入超过3500亿元,整车产量突破160万辆;到2035年,实现汽车产业营业收入5000亿元,整车产量达到200万辆。

强健配套零部件,实现“整零协同”发展

既要整车,也要零部件。从两份文件中,能明显感受到青岛对于做强零部件的重视。

新出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将“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补链强链”放在第二条,提出对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按项目设备投资额的20%给予最高1000万元一次性奖补;对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其他零部件及系统项目,按设备投资额的10%给予最高300万元一次性奖补。相较上一轮青岛出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此次出台的“新政”在对零部件项目的奖补门槛上降低了不少。

而在青岛国际汽车城的规划中,也提出要在制造板块布局零部件制造,包括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传统汽车核心零部件和智能网联汽车零部件,重点引进高潜力的汽车零配件制造项目。同时,在研发板块也要推动并支持重点零部件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

众所周知,一辆汽车的零部件有成千上万个,由此造就了汽车产业的长链条。也正因如此,汽车产业能对地方经济产生极强的带动力。

青岛汽车产业在多年发展中也汇聚了一批零部件企业。以位于即墨区的汽车产业新城为例,近年来以整车项目为引领,集聚400多个汽车零部件项目,其中规上企业达到75个,初步形成集研发、制造、后市场等于一体的完整汽车产业链群。

但仅有这些还不够。在核心零部件领域,青岛仍有不少缺失。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核心“三电”中,只有电池形成了产业规模,电机和电控仍然有待填补。与此同时,青岛本土零部件企业缺乏,零部件产业亟待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因此,要支撑一个规模更大、更具竞争力的汽车产业, 零部件的进一步强健势在必行。

事实上,宁波就是一个“整零协同”发展,带动汽车产业壮大的例子。宁波市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宁波汽车制造业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2556亿元。而从整车制造来看,2020年宁波汽车产量76.12万辆,产值856亿元。由此可见,汽车产业链上其他企业贡献良多。

据公开报道,目前宁波在零部件领域拥有均胜集团、拓普、继峰、中信戴卡等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近5000家,规上企业600家左右,相关上市企业30多家,其中有不少已做到全国领先,甚至全球首位。在去年9月公布的2022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榜中,宁波有7家企业上榜。

当前,汽车“新四化”(电气化、网络化、智能化、共享化)正加速推进,汽车零部件商业逻辑和竞争模式也在发生变革。比如,未来汽车智能化将会依赖芯片、算法、软件等底层产品的进步,原本二、三级零部件供应商将在全产业链上下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疫情的影响下,汽车产业链的本土化和区域化趋势日趋明显。有业内人士预测,整车厂为了保证供应链稳定性,将会要求零部件企业进一步缩短配套半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汽车供应链的新一轮布局。

这些对青岛来说无疑都是可以抓住并充分利用的机会。

瞄准前沿,布局产业新技术新业态

对汽车产业的新技术、新趋势,青岛也明显加大了布局的力度。

在新能源汽车“新政”中,青岛将对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支持单列,奖补满足条件的燃料电池整车企业,同时通过补助的形式支持降低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成本。

与已经发展相对成熟的纯电动汽车相比,氢燃料电池汽车近年来刚刚逼近产业化的临界点,是我国较为新兴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业内早已形成共识,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不会出现一种技术路线“通吃”的局面,纯电动汽车将更偏向乘用车,而氢燃料电池汽车则将更适合载重商用车等领域。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2年10月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7辆和301辆,同比分别增长3.7倍和5.4倍。2022年1至10月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为2700辆和2400辆,同比分别增长1.8倍和1.5倍。而从更长的时间跨度来看,2016年到2020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从600余辆增长至7000余辆。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前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的发展状况,像极了纯电动汽车爆发前夜的状态,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应用即将步入高潮阶段。

城市之间在氢燃料电池汽车上的竞争也在加速。比如,近日发布的《广州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工作方案(2022-2025年)》就提出,目标到2025年,广州力争全市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规模超过100亿元,培育不少于5家在产业链核心零部件领域排名全国前五的头部企业。

青岛也需要抓住这一产业风口。目前,青岛拥有美锦氢燃料电池汽车项目,同时在绿氢制备、加氢设备制造以及燃料电池核心部件等领域均已有企业布局,新能源汽车“新政”的出台无疑将进一步助推产业发展。

此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也是青岛不能错过的机会。青岛明确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写入青岛国际汽车城的规划,提出要吸引智能网联汽车企业集聚。

智能网联被认为将彻底颠覆百年汽车工业的商业模式和运营逻辑。有行业分析显示,2020年中国汽车软件在整车价值中所占的比例为50%,预计2030年,这一比例有望达到65%,成为未来汽车产业中的重要利润点。更重要的是,当汽车变身为超级智慧移动终端,商业想象空间更将无限大。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已由2017年的998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556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6.8%。另据预测,到2025年,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可达到近5900亿元。

但也需要承认,青岛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基础较为薄弱。一直以来,青岛将应用作为切入点,撬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青岛国际汽车城的规划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提出将“加速推进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与示范应用,通过开放场景、项目引导,放大市场规模、吸引产业要素聚集,培育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着眼当下,布局未来。已经拿出决心和有力举措的青岛,定将在做强汽车产业的道路上加速腾飞。(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孙欣)

青岛日报2023年1月17日3版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