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影评 | 《金刚川》:一个人死三次,让你心碎得更细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23日讯 国产战争片怎么拍?管虎、郭帆、路阳三位导演合拍的《金刚川》10月23日上映,这也是管虎继《八佰》之后密集推出的又一部战争史诗;在中美关系大环境下,在2020这个社会心理剧烈浮动的当下,《金刚川》没有盲目迎合大众期待,也没有复制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瑞恩》,而是走出了一条属于国产电影的战争片新路。对于中年影迷来说,三十年前的《大决战》系列曾经把国产战争片推到一个成本、规模、动员能力的极限,三十年后的《金刚川》则回归了电影本身:工整、精妙、切口小巧,用一座桥重复三次的“搭建——摧毁”过程呈现战争的荒诞、残酷,而影片从战友、敌人、本人三重角度三次展现“高射炮手张译之死”非常冷峻:一个人死三次,比不上三万人死一次震撼,但会更让观众的心碎得更细。

一夜之间,志愿军整个万人军团必须渡江,唯一的一座桥暴露在美军“海盗”侦察机和“B-29”轰炸机之下:工兵连要抢修,高炮手要御敌,侦察班要保护话务员——这是1953年7月12日,入朝志愿军即将打响最后一战,一万战士俯伏树林里等待渡江,而桥已经被炸毁三次了。按照成熟商业片的节奏,《金刚川》迅速切入剧情高潮,上万战士们从松枝钢盔底下集体跃出的镜头堪称名场面。经过数代导演努力,好莱坞对战争片的节奏、风格、内核都有着成熟的模式,《金刚川》不落窠臼,它在结构上大胆设计了“三重叙述”的招数:第一重是山顶侦察兵的视角,高射炮阵地在对抗敌机时自寻死路;第二重是美军飞行员视角,三次重返战场跟志愿军高射炮手“单挑”,最终得其所哉;第三重是高射炮手张译视角,老领导吴京如何夺走了自己的第一个炮位,自己又是如何在第二炮位上跟侦察机血拼到底,活活烧焦在炮位上。

三重视角讲述故事,构成了剧情的“积木”。观众一开始对高炮手自曝炮位不解,到了美军视角才恍然大悟,而在第三重视角时则亲历了张译的痛心、无奈、视死如归。管虎导演近日因为戴着片中美军飞行员的帽子引发争议,《金刚川》最大的勇气恰恰表现在对片中美军王牌飞行员希尔的塑造上;他明明摧毁了志愿军的大桥,为了给战友报仇而第二次、第三次重返战场,相继摧毁了两个炮位,堂堂正正跟张译来一场牛仔式地空对决:驾驶侦察机与高射炮正面对轰。有这样的孤勇血性的敌手,才是对志愿军真正的尊重。

从《拯救大兵瑞恩》《细细的红线》到《狂怒》,好莱坞战争片逐渐发展出了细致的、多面性的内核:对胜利的坚持、对战争本身的反思、对战士个人的悲悯。而主观和客观元素要求《金刚川》突破这些固有思路:影片需要尊重战史,这座桥不可能抵御如此密集的炮火,当时的志愿军也没有足够防空火力。《金刚川》最终用一个让影迷垂泪的画面结束了整个战斗,在凌晨,万人大军渡过了那条江。管虎领衔的导演组提供了一个新的内核:战士的生命是流动、递乘的,从护桥的邓超、山腰的李九霄、第一炮位的吴京到第二炮位的张译再到江水里的生命之桥,战士们为彼此牺牲,也在彼此身上延续自己的使命,因而这些无神论者铸就了敌人眼里的神迹。(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米荆玉)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