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推出全省全国首创法律护企惠企新举,高效打造涉外法务平台载体——
青岛力推法治化营商环境“上一流”
印发《关于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意见》,推出包含营商环境法规制度建设、打造高效便捷政务环境等方面22条措施;
印发《全市政法机关落实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四项举措》,从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打造一流法治营商环境、提高政法机关服务水平四个方面,推出10条具体措施;
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企业合规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指导全市企业合规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指明方向和举措;
……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青岛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2023年伊始,不断推出上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新举、硬招。
这也是青岛在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的一以贯之。去年以来,全市各级以创建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为契机,不断出思路、推新举,努力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走在前”“上一流”。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想方设法为企业纾难解困
去年以来,围绕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青岛多措并举推进政府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理顺了市和区(市)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物业管理体制机制,使政府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同时,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指导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在山东政务服务网青岛站和本部门门户网站等向社会公布权责清单,接受社会监督。市级40个部门公布行政权力事项5541项、公共服务事项349项、责任事项31939项;区级行政权力事项36151项、公共服务事项2272项、责任事项92203项。编制形成市、区(市)两级安全生产权责清单,涵盖171个行业领域的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事项9763项,指导12个市管功能区编制形成与所在区(市)安全生产职责边界清单,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区(市)、功能区安全生产清单全覆盖。
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公布了《青岛市行政许可事项清单(2022年版)》,在全省率先完成市级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的编制和公布,将全市488项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清单管理。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就近能办”,印发基层政务服务事项指导目录清单,明确镇(街道)承接81项,村(社区)承接37项;建立帮办代办服务体系,帮办代办服务已延伸到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及部分楼宇、园区。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异地可办,全国首推“跨域通办专窗平台”,与25个省539个市、县(区)签署政务服务“跨域通办”合作协议。布设1000余台政务服务综合自助终端,将政务服务延伸到全市700余个银行网点和便民服务场所,为企业群众提供社保、医保、不动产等83项便民业务和近千项审批申报业务的自助办理。全面落实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市、区(市)两级1600余项证明事项实现告知承诺。
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出台《青岛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规划(2022—2024年)》,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政务服务“一事全办”点菜单式改革,完成20个主题52个关联事项标准化梳理工作。搭建“一件事一次办”线上服务专区,已有50个集成服务主题上线试运行。在全省率先建立政务服务事项“负面清单”制度和事项动态调整机制,除负面清单事项外,市级政务服务事项100%“网上可办”。启动“无证明城市”建设2022年攻坚行动,汇聚电子证照数据260余类2900余万条,50类常用电子证照全部接入市、区两级政务大厅线上审批系统,推出“无感审批”事项348项,为3万余家企业提供无感服务。
建立优化法治环境工作协调机制,“内外结合”优化营商环境。市委依法治市办去年5月印发《青岛市优化法治环境工作协调机制2022年项目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全市优化法治环境7方面33项任务。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我市现行有效的961件涉及各类经济活动的政策措施进行专项清理。开工建设青岛涉外法务中心,同步设立上合法律服务委员会和“一带一路”律师联盟两个青岛中心。持续深化惠企法律服务工作,法律服务中介机构参与24件惠企政策制定,已为企业提供服务11.5万次。惠企法律服务线上平台获评“全省政法系统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案例”。成立全国首个企业合规工作指导机构,引导企业规范管理、合规经营、守法诚信。
打造法律服务“品牌矩阵”
形成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合力
去年以来,青岛政法机关围绕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振兴实体经济,建立健全政法机关服务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协作机制,出台25条过硬措施,重点打造5个各具特色的服务品牌,引领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融·实”品牌。围绕优化金融法治环境、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市委政法委牵头创建“金智谷”智慧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网络化金融机构风险监测预警机制,打造金融风险防范、金融犯罪打击、金融产业发展新高地。市中级法院充分发挥金融审判职能,以金融审判服务实体经济健康发展,2022年以来依法审理金融案件3.5万件;针对资本市场领域违法犯罪专业性强、隐蔽程度高的特点,最高人民法院于2022年6月在青岛设立“人民法院证券期货犯罪审判基地”,组建专业化审判团队,建立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证监局四方会商机制,着力打造证券期货犯罪审判“青岛模式”。作为最高检察院确定的全国7个证券期货犯罪办案基地之一,市检察院加大对证券期货犯罪的惩治力度,2022年以来办理金融犯罪案件178件443人,全市检察机关7个集体和13名干警获评全省反洗钱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公安部授牌的“证券犯罪办案(青岛)基地” 进驻金智谷,2022年共破获证券操纵案件2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5名,成功办理的叶某等人系列操纵市场案,受到公安部通令嘉奖。
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青知”品牌。全市政法机关牢固树立“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理念,携手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青知”品牌。青岛知识产权审判法庭对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东营6市知识产权案件实行跨区域集中管辖,相继在其他5市设立巡回审判法庭,2022年以来推动青岛6个基层法院获得知识产权案件一审管辖权,胶东半岛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格局更加健全。市检察院全面推开知识产权检察职能集中统一履行工作,对全市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数据共享平台进行升级,依法办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77件。市公安局持续开展“昆仑”“云端”等专项打击行动,2022年以来立案侦查知识产权犯罪案件57起。
打造服务企业上市“检察育苗”品牌。针对市人大常委会调研我市上市和拟上市企业反映的执法司法突出问题,市检察院主动认领,围绕服务上市和拟上市企业,精心打造“检察育苗”品牌。在对全市64家上市企业、54家拟上市企业开展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出台《青岛市检察机关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上市和拟上市企业健康发展的十二项措施》,从司法理念、法律监督、办案方式、纠纷化解、法律服务等方面提出具体改进措施,最大限度释放司法善意。在办理上市和拟上市企业案件中,坚持少捕慎诉慎押原则,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严格执行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2022年以来对涉企负责人依法不捕不诉、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70人。对上市和拟上市企业涉及经济犯罪、职务犯罪等案件,依法能用尽用企业合规管理,探索建立“涉案企业合规考察—问题漏洞排查分析—行业风险系统治理”办案模式;会同市工商联等19个部门建立企业合规第三方机制管委会,对33起涉企案件启动合规审查,位居全省前列。
打造公共法律服务“法惠企航”品牌。市司法局在总结“政府购买法律服务督促惠企政策落实”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打造公共法律服务“法惠企航”品牌。组织全市72家律所的529名律师参与惠企工作,分类制定企业合规等工作指引,深入商协会、产业园区、企业开展“坐诊”,开展政策和法律宣讲活动4.7万余次。整合法律咨询、法律援助、行政复议、司法鉴定、公证、调解、仲裁等职能,打造市级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大厅,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完善涉企纠纷解决机制,市司法局出台全省首个涉企行政复议案件审理办法,办理涉企行政复议案件70余件,涉案金额上亿元,办案效率提升20%。组织41家特邀人民调解组织、39名特邀人民调解员、238名村(居)法律顾问入驻法院调解平台,参与诉前调解工作,成功将2.4万件涉企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外。
打造涉外法律服务“法智谷”品牌。市委政法委主动对接上合示范区国家战略,重点打造上合“法智谷”涉外法律服务品牌,着力建设涉外法律服务、国际法务交流、配套产业赋能三个新高地。坚持“线上+线下”同步推进,线上建设“涉外法律服务大数据平台”,整合上合组织国家法律、机构、案例等数据。目前平台注册用户4682个,实现法律服务2000余次。线下建设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引入德衡、锦天城等国内外知名律师事务所30余家,汇聚翻译、公证、仲裁、会计审计、资产评估、产业孵化、智库院所、法律援助等机构,初步形成涉外法律服务产业聚集。(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戴谦)
青岛日报2023年2月6日1版
责任编辑: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