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立医院一批医护人员曾赴抗美援朝前线,珍贵照片曝光!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23日讯 今天上午,87岁的青岛市市立医院退休医务工作者阎玉田早早地守在电视机前,观看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当庄严的国歌响起时,老人的思绪又回到了70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时,市立医院共有28名医务工作者在鸭绿江两岸救治伤者,为抗美援朝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岁在朝鲜救治伤员,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51年,19岁的阎玉田已参军近4年,他是67军201师601团卫生队的一员。阎玉田还记得,那年在朝鲜度过的冬天冷得彻骨,因为卫生队的棉被稀缺。“我忘不了当年的急行军,白天走了、夜里走,为了减重,只得把棉被和个人物品扔掉,每个人最大限度地背着、扛着药品、绷带、固定夹板。”他回忆说。

“救护所离前线只有3.5公里,满耳都是炮声和飞机轰鸣声。有三次,炮弹碎片与我擦肩而过。” 阎玉田回忆,有次背粮时,炮弹落下来,他的身边牺牲了1名指导员和1名战士;有次运送药材时,炮弹炸死了两匹马,幸好在队伍当中的他只是受了轻伤;还有一次背粮时,炮弹的碎片正好卡在他吃饭的碗上。

有一次,卫生队选择一个矿洞做救护所,尽管洞外做了隐蔽措施,但还是被敌军的轰炸机发现了,轰炸过后,洞里满是烟尘,很多人被呛得晕了过去。

“1954年停战后,我们撤回祖国。我们卫生队一共牺牲了8个人,都还很年轻。” 阎玉田哽咽地说,“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他们的名字和样子。这些年,每个关于抗美援朝的报道、电影、电视我都不会错过,因为我不想忘掉那段岁月,不想让我的战友们的面容在记忆里变模糊。”

上世纪80年代,阎玉田转业到青岛市市立医院工作。据了解,市立医院共有14名与阎玉田一样年少时即参军并加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斗的医务人员。

加入“手术大队”,他们每天奋战十几个小时抢救伤员

观海新闻记者还了解到,1951年2月至1952年4月,市立医院还有14名医务工作者分三批跟随青岛市志愿医疗队和中国红十字会、山东省红十字会组织的抗美援朝医疗队奔赴中朝边境,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他们有的已经离开人世,有的侨居海外,但他们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精神被一代代市立人继承发扬。其中,前两批次出发的人员,青岛日报均有报道。

1951年2月28日 《青岛日报》,欢送青岛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特刊。

1951年6月12日 《青岛日报》,欢送志愿医疗队第二队光荣出发。

1951年2月16日,青岛市从270名报名者中选定42人组成第一批赴朝志愿医疗队。3月1日,青岛市首批志愿赴朝医疗队离青赴朝,其中市立医院的4人分别是外科主任王训熲、外科医师高新民、X光技术员乔林、护士匡国祯。进入前线后,青岛医疗队大都分都被分到“手术大队”。医疗队自带x光机、手术器械、各种手术巾、纱布绷带、药品等,统一着无标识符号的志愿军服装,坐火车来到了中朝边境。

第一批抗美援朝青岛医疗队(左起第二位时任外科主任王训颎、第五位X光室技术员乔林)。

当时正值春寒料峭,医院接收的大部分是冻伤的伤员,而且冻伤非常严重,肌肉皮肤呈酱褐色,活组织全部坏死,唯一的治疗措施就是截肢。他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强忍着悲痛同伤员们交谈,宽慰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早日康复。

抗美援朝医疗队伍从青岛出发。

战争是残酷的,当年四月开始,第五次战役中下来的战伤人员增多,大批伤员在战场上经简单包扎后被送到后方来进行手术。队员们亲手制作手术绷带石膏、手术牵引架的维护管理,还要进行伤病员的日常护理,因此劳动强度非常大,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们经常是守在病床前迷糊一阵就算是休息了,累得双腿都是浮肿的。

为了节约,亲手制作治疗巾。

1951年7月24日,青岛市第一批医疗队返青,历时近5个月。能够挽救战士们生命,为抗美援朝、保卫新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是队员们最值得骄傲的事。

参加赴朝医疗队,是他们一生最辉煌的片段

1951年6月12日,青岛市第二批赴朝医疗队一行24人离青。市立医院随队出发的有时任内科医师刘宝华、外科助理医师杜宗教、护士赵秀梅、外科医师高彦君。第二批医疗队于1952年6月回青,历时12个月,并在抗美援朝工作中受到东北军区的通报表扬。

时任市立医院外科医师高彦君(左三)、护士赵秀梅(二排左二)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出发前在火车站合影。

青岛市除单独组织医疗队赴朝外,青岛红十字会还组织14人分别参加中国红十字会、山东省红十字会组织的抗美援朝医疗队。市立医院选派护士李修真赴京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医师刘效先、护士王翠兰赴省参加医疗队。

休息之余,听前线战友讲战斗战事。

1949年6月青岛解放时,市立医院接收留用的医护人员仅有137人,先后选派了14名技术骨干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已占当时全院专业技术人员的较大比例。战地医疗队是建国后医院参与各项抗灾抢险救治的开端,由此形成了医院“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传统,也由此开启了新中国成立后,医院知识分子思想和作风的转变,加深了对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认识。

各界人士欢送抗美援朝医疗队出发。

市立医院外科主任王训熲和护士赵秀梅借鉴了抗美援朝医疗队的管理经验,在市立医院外科三病房开展推选病人代表、召开公休座谈会等管理创新,曾在全国轰动一时。

多年前,市立医院档案室的侯桂珍走访了参加第二批抗美援朝医疗队的程玉华,当时老人已经80多岁高龄,叙说这段往事时语气平静,但花镜背后的眼睛却渐渐湿润。她说:“参加赴朝医疗队,是我一生最辉煌的片段!能把一切献给党和祖国是我们最大的荣耀!”(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郭菁荔 通讯员 张瑄 侯桂珍)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