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智能工厂”看见烟台“智造”蝶变

打造一个“智能工厂”,一般需要什么?引入工业机器人、AVG小车等智能设备;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破除数据“孤岛”,建立“智慧大脑”,逐步实现智能决策。

上天入海,“钛”不简单。作为国内最早供货C919钛合金紧固件、国内第一家取得C919适航认证的企业,东方蓝天钛金科技助力国产大飞机稳步迈向商业运营,折射出的,正是公司向“创造”行进、向“智造”转型的发展路径。

生产一颗“紧固件”,需要经过40多道加工工序、十几道检测、13万次高强度抗疲劳测试,对技术的精准要求可谓严上加严,而要达到上千万的生产体量,仅靠人工显然是不够的。秘诀是什么?——打造“智能工厂”。

“钛金科技工业数字化紧固件智能生产制造工厂”成功入选2022年山东省省级智能工厂,是其推进“智能转型”的响亮回答。一颗颗“紧固件”,在“天问一号”、“蛟龙”号、国产C919大飞机等大国重器上得到广泛应用。

这样的“智能工厂”,是烟台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2022年,烟台评选了市级智能工厂17个、数字化车间23个、智能制造场景6个,培育出省级智能工厂7个、数字化车间2个、智能制造场景2个、智能制造标杆企业3家。

我们不难看到,工业机器人已成为实现智能生产和打造智慧工厂的重要利器。

以机床加工行业自动化改造为例,改造前1台机床需要1名工人负责上下料工作。改造后,4台机床仅需要1台机器人即可完成上下料工作。4台机床加1台机器人形成1个工作站,而管理4个工作站只需要1名工人,这使得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再看新能源电池仓FDS工艺,其对于打螺栓的速度和精度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螺栓落在电池仓上的允许误差范围仅有±1mm,而且要求13分钟内完成144个螺栓的打孔、安装工作。打螺栓的工装夹具自重就有50kg,同时还会产生300kg的反作用力。

这样的工艺要求,对于人工来说,是极为苛刻的。因此,大部分工作要由工业机器人去完成。“烟台艾创科技机器人项目达产后,每年可生产机器人2万台,RV减速机60万台、电机5万套。”艾创科技副总经理刘杰表示,一个工业机器人产业正在烟台加速崛起。

如果说工业机器人是“智能工厂”的核心装备之一,那么,工业互联网平台就是“智能工厂”的“智慧大脑”。在这里,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工业互联网的一个重大特点是互联互通,是没有边界的,它是跨越工厂、跨越区域,甚至是跨越行业的一个互联互通的平台。

在烟台,一朵“橙色云”大放异彩,让中国“智”造链接世界。

这是烟台首个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互联网设计新模式、新领域的开拓者,橙色云主动探索实践平台化设计新模式,搭建了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协同研发平台,通过自主创新,平台成功实现了跨行业、跨领域的落地验证。

智能消毒机器人、室内外无轨自主导航重载AGV、汽车行业机器人自动化上下料……目前橙色云协同研发平台已为石化、化工、机械、汽车等22个行业,涉及研发设计、仓储物流、生产制造等9大领域提供平台服务,赋能中小微企业超5万家。

“今年,我们将把智改数转作为主攻方向,加力推进数字转型,不断增强产业升级、企业转型的内在动力。”在烟台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市化专办专职副主任张宏表示。

——年内新建5G基站3000个,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标识注册量突破15亿个,加快推动山东省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胶东区域分中心、胶东经济圈数字经济生态产业园二期建设,夯实数字产业发展基础。

——启动实施“百企千线”试点示范行动,引导企业积极实施装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产链上云。

——完善智能制造系统供应商培育库,构建“市级-省级-国家级”智能工厂梯次培育体系,年内培育20家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场景)。

这个春天里,从“智能工厂”看见烟台“智造”蝶变,从烟台“智造”蝶变,看见一座百年工业城市冲刺“万亿之城”的信心和决心。(胶东在线记者 邬勇)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