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的赛道上,青岛又一次获得好名次。
2月15日,国家创新型城市监测评价报告发布与专家咨询会在北京举行。会上,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监测报告2022》和《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对全国97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力进行集中“检阅”。
在2022年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及排序中,青岛位列全国第十。这是青岛连续第三次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十强。
这份报告由科技部牵头发起,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的统计和调查。对于评价城市的创新能力而言,这算得上是一份官方、权威的“金标准”,被认为是全国经济创新创造的风向标,备受关注。
在这样一份榜单上连续三年进入“第一梯队”,不仅是对青岛科技创新实力的认可,也代表着青岛在竞争激烈的全国科创赛道上巩固了优势地位。
去年初,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总目标,突出四个发展导向,其中,突出“创新型”发展导向,就是要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转化功能,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聚焦“国际化”和“创新型”两个维度,2022年,青岛勾画和诠释着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架构和内涵,深度对接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进一步增强了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沿着这一指向,青岛在创新型城市中的地位还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1、集中“检阅”
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及排序,主要面向国家创新型城市等我国科创“头部”城市开展评价。
截至2022年底,科技部共在全国范围内支持103个城市(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这些城市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
103个创新型城市占全国51%的人口,汇聚了全国85%的研发经费投入和72%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拥有全国88%以上的有效发明专利,培育了全国85%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出了全国81%的高新技术企业营收,覆盖了全国67%的GDP。
可以说,国家创新型城市持之以恒地探索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径,已经形成了一批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宜居城市中国样本、创新治理现代化先行区、双循环格局的重要枢纽。
由于数据可获得性及城市、城区之间的可比性问题,2022系列报告编写组仅对97个地级和副省级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包含了5个维度、30个具体指标的。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志耘介绍,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政府统计制度变化等最新情况,2022年度的报告对部分指标进行了调整,例如,增加了万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高层次科技人才数等指标,以引导城市将教育、科技、人才事业一体化部署、一体化推进,形成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性支撑。
该报告已经连续发布四年,今年前10位城市依次为:深圳、南京、杭州、广州、武汉、西安、苏州、长沙、合肥和青岛。
深圳连续四次排名第一,不过,南京、武汉、西安等城市凭借科教资源富集优势,进一步缩小了与深圳的差距,竞争异常激烈。青岛连续三年进入前十,殊为不易。
2、青岛“创法”
透过报告的评价指标——创新治理力、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创新驱动力,可以找到青岛连续上榜的原因。
一年来,青岛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创新引领力不断增强。
青岛自我剖析,找出不足:与南京、武汉、成都等相比,科技型企业队伍规模还不够大、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前排城市相比都存在不小的差距。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和生命力。2022年,青岛实施“沃土计划”,加强科技企业梯次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7000家、占全省近四分之一,高新技术企业预计突破6600家、占全省三分之一;在全省“大比武”中,39家青企入选省科技领军企业、98家青企入选省科技小巨人企业,数量均居全省第1。
高新区是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的高地,2022年,青岛统筹推动高新区“一区多园”发展,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国家高新区全域覆盖。青岛高新区成功入选中国园区科创联盟首批10家成员单位之一。
创新平台是资源集聚、耦合的集合地,可以为科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能级创新力。2022年,青岛科技创新平台遍地开花:省重点实验室总数达51家、新建市级重点实验室119家、省技术创新中心总数达28家;新能源山东省实验室、燃料电池工程研究中心、泛能源大数据中心等科研平台加快建设。
科技成果如果不能顺畅转化,就找不到用武之地。推动从科技强到产业强,2022年,青岛出台“硕果计划”及16项配套细则,促进成果就地交易转化,获批了全省唯一科技成果评价改革综合试点城市。在全国首创“云端研发”模式,全市范围内近2500家云上研发中心像雨后春笋一般拔节生长,在“云上”,80%的企业需求一周内可以得到响应,科技成果和高新产业的对接时间节省了90%以上。
突出海洋名城的特色,青岛实施“海创计划”,让海洋领域传统的科研优势加速转化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2022年全年,青岛海洋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0亿元,同比增长28.22%。
正是这些长期的积累和丰厚的“家底”,让青岛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科创格局中愈发瞩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2022》榜单中,青岛名次跃升19位,升至全球第34位、全国第9位,连续三年成为全国进位最快城市。
3、还需“扬长补短”
成绩不仅是对过去的肯定,也饱含着对未来的期许。城市间的竞争,不进、慢进都是退。
在你追我赶、争先进位的创新型城市竞争中,青岛势必要用更高的标准自我要求,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进一步增强创新资源集聚力、产业创新策源力、创新人才吸引力,才能推动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迈出更加有力的步伐。
面向未来,青岛正以党的二十大关于科技工作的战略部署为坐标,围绕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加码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补短板、锻长板,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这是青岛科技创新面向未来的发力方向。
要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聚焦落实国家战略,围绕经略海洋等国之重任,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聚焦实体经济发展,实施“强链”计划,以大项目为抓手,支持“链主”企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聚焦战略科技力量,谋划大科学装置,让更多未来产业照进现实。
要彰显科技创新带动作用。继续实施“沃土计划”,推动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进行创新式、跨越式发展;加码实施“硕果计划”,引导高校院所、研发机构定向服务企业,补齐成果转化短板;持续实施“海创计划”,围绕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培育海洋新兴产业。
要构建开放创新良好生态。瞄准科技人才引育,推动人才项目与产业精准结合;深化面向上合组织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交流合作,与更多国际一流科技成果美美与共;打造一批科技创新产业园,为创新成果孵化、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摇篮”;优化科技计划体系,为科技金融结合、提升研发投入打开“通路”。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之年。新起点下,青岛应该进一步放大科技创新的火车头作用,围绕“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的责任使命,奋力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通过构建更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供给体系,青岛正加速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把创新的优势、科技的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的优势,进而形成经济的优势,为城市进阶澎湃更加强劲的科创动能。
作者 | 耿耿 编辑 | 疾风
往期精彩内容正在开发,欢迎关注!如果您有意见建议,欢迎发送邮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