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致高考生:到达人生的终点之前没有输家


心中的牵挂依然无法割舍

往年,每逢高考出分的这个时候,我似乎比家长和孩子们都紧张。我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高考这个炽热的“火炉”降降降温,生怕这个“火炉”那一天因温度过高而化了。

每每这个时候,我忙活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千方百计与媒体界的朋友们打交道,向朋友们宣传高考、解读高考,请朋友们理解高考、支持高考,其中之一,就是不要过度渲染高考,更不要炒作高考,特别是高考状元、“北清率”之类的。

还好,山东省的、中央驻鲁的新闻媒体的朋友们,都特别给我面子,从内心理解我的苦心,赞同我关于高考的一系列理念和主张。

从2008年开始,不炒作高考升学率,不炒作高考状元,是山东省当年推出的办学行为规范之一。可以说,我们的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当年,被已故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称为“唯一的一片净土”。

今年,对于这场高考,我本可置身事外,做一个旁观者,但心中总有个结,挂着你、缠着你……这也许就是命运。谁让你在那片故土上生活了那么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零和游戏”的时代已成过去

对于年复一年的“高考游戏”,真可谓几家欢乐几家愁,你家癫狂我家痴。

我的一位忘年交朋友,是我国中医界的大咖,他创造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词汇,叫做“梦加娃”。中国人历来有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传统,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做人上人,而不是做一个有尊严的有意义的幸福的平凡人。高考,人们寄托了这个社会太多的期待,寄托了家族家庭太多的梦想!尤其,当人们赋予高考改变命运的神话时,高考就成了将每个家庭都深深卷入其中的“战争”,高考及其它的制造者——基础教育,也就彻头彻尾地被异化了。

高考成了家家户户的命运的竞逐场,成了千千万万教师的名利场,成了众多官员比拼政绩的竞技场……。

高考,承载的东西太多、太沉重了!以至于高考变得既让人向往,又让人惧怕“怪兽”……。

这让我想起了国内某高中喊响的一句口号,叫帮“提高一分干掉一千人”。当年的高考,成了你死我活的战场,似乎就是有你无我,俨然,高考成了一场“零和游戏”。

什么是“零和游戏”?这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属非合作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也可以说:自己的幸福是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二者的大小完全相等,因而双方都想尽一切办法以实现“损人利己”。零和博弈的结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整个社会的利益并不会因此而增加一分。

其实,今天的高考已经完全走出了当年“零和博弈”的游戏规则,任何一个孩子的努力都不会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前提,因为今天我们已经进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任何一个孩子都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接受自己喜欢的教育。这是我们国家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教育战线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就是我们国家已经有能力、有可能为每个孩子的发展,提供和创造更好的教育条件,让每个孩子走向自我的卓越!

坚信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生命个体。

近日,参加国家脱贫攻坚奖的评选工作。这个奖分为奋进奖、奉献奖、贡献奖、创新奖和组织创新奖五个系列。在评审中,组织者提醒评委们要注意,各地情况不同,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边疆地区不一样,不能简单地依据数量的大小,比如说,引进争取的资金、帮助贫困户脱贫的数量,作为评奖的依据。有人形象地做了一个比喻,“一尺布”与“一斗米”怎么比?

前几日,我还看到一个颇具调侃意味的帖子。说的是,参加高考者的不同人生际遇:考上了学的同学,不要看不起考不上学的,人家将来可能就是你的老板;考上大学的不要看不起考上中专的,你将来回家办点事,都要找人家帮忙;考上本科的不要看不起考上专科的,说不定人家将来就是你孩子的老师,…… 。

这个帖子很朴素,但告诉我们一个真理: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独有的人生舞台,每个人都可以活出自己精彩的人生!

在我看来,这一轮高考改革的意义,就在于让每个孩子走好适合自己的升学道路,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升学道路,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到达人生的终点之前没有输家

这么多年来,有人总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说事。哪里有起跑线?只有体育的竞技场上才有起跑线一说。孩子们接受教育有没有起跑线?人的一生有没有起跑线?如果说有的话,人生的起跑线与体育竞技场上的起跑线,其性质是不一样的,且不说,从起跑到终点,时间长度不一样,更关键的,体育竞技场上的起跑线,是他为的,是别人设定的,而人生的起跑线,是自为的,是可以由自己不断启动、发起冲击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超越体育竞技场上的“起跑线思维”,把人生的每次大考,都看作是重新出发,又一次起跑,且看谁能笑到最后?

我一直希望全社会能够换个角度看高考,高考不过是你人生中重新出发的又一个起点。用这样的思维看高考,而不是用“成王败寇” 的思维看高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如果你认同高考仍然是“一考定终身”、高考决定命运,你就有了一种固定型思维,而不是成长型思维,你就从高考这一次人生的竞争舞台上败下阵来,你服输了……

1978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教授做了一项实验,找来一群孩子玩拼图,观察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反应。拼图开始时很简单,后来变得越来越难。他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孩子之间的根本差异在于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差异会导致他们在智商出现分化。思维模式,简单地说,是你看待自己的方式。如果我们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一成不变的,而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为了考察我们的智商和能力的测试组成的,我们拥有的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固定思维的孩子往往害怕失败,担心自己看起来不那么聪明、比较笨,而拒绝接受挑战、面对困难,由此他们的发展潜力会受到限制。而如果我们认为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个人努力,这个世界上充满了那些帮助我们学习、成长的有趣挑战,我们拥有的就是“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那些成功孩子的思维模式就属于成长型的。他们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智商和能力,相信自己的潜力是未知的,困难和失败只是帮助自己进步的挑战,他们对学习充满热情...且当孩子每一次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新知识、迎接新挑战,大脑中的神经元会形成新的、强有力的联结,长久下去,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从这个实验和观察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一个启示是什么?我们的教育要给孩子的不是学不胜学的知识,而是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变得更好的信念!相信未来一切都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改变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主张,在到达人生的终点之前从来就没有输家!

作者简介:张志勇,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现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原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兼任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师范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理事长。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第七、第八、第九届国家督学,第七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杨海涛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