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具有烟台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烟台“大农业”的路子越走越宽

苹果飘香,鱼虾满舱。十月走烟台,山海尽丰收。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整体素质。

沿着总书记的指引,烟台市以乡村振兴为抓手,海陆统筹,主动作为,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产业链水平,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具有烟台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陆海齐发力彰显烟台特色

湿润的海风,吹向耸立的山峦,孕育了山海之间独特而丰富的物产。

立足资源禀赋,烟台坚持陆海统筹,优先发展以苹果为代表的果业、以海洋牧场为代表的现代渔业两大领军产业,引领其他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加快构建具有烟台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成为烟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最鲜明的特色。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稳产保供为重点,以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突破口,以持续推进质量兴农、品牌建设、科技创新、农业改革、产业扶贫等‘五个持续’为着力点,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构建‘大农业’发展新格局。”烟台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洪军表示。

在今年夏粮收获中,莱州市山东登海种业19农场的“登海206”百亩示范方实收10.31亩,亩产达790.10公斤,这是自龙口市1997年17.44亩小麦平均亩产707.3公斤纪录的23年之后,国内连片实收测产面积10亩以上最高产量纪录。

今年夏粮丰收来之不易。烟台市农技推广中心农技站站长王廷利介绍说,经历了干旱、暖冬、倒春寒、病害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全市上下通过关键技术措施落实、重要节点强化指导、防灾减灾技术到位等举措,才促进了小麦生产在异常气候年份再获丰收。专家田间调查数据显示,今年小麦亩穗数37.10万、穗粒数33.10粒、千粒重37.60克,较上年分别增加0.89、减少0.52、增加0.58。

在种植面积下降情况下,单产较大幅度提高,对稳定全市夏粮总产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全市146.2万亩小麦,预计总产57.38万吨,平均亩产392.47公斤,与上年相比,单产增幅2.5%。

“海上烟台”建设同样如火如荼。9月27日,全国第一个坐底式海珍品养殖网箱“国鲍1号”完成交付。网箱采用集装箱提升式立体养殖理念,充分利用了海水的立体养殖空间,以达到集约化、机械化、智能化养殖海珍品的功能,为“海上粮仓”建设再添“深海利器”。

这是烟台全力发展以海洋牧场为代表的现代渔业的最新例证。2018年以来,烟台奋力建设山东海洋牧场综合试点烟台先行先试区,全力打造海洋牧场示范之城。目前,全市已拥有省级以上海洋牧场30处,其中国家级14处、占全国总数1/8,海洋牧场总面积超过105万亩,形成海洋牧场建设“全国看山东、山东看烟台”的良好格局。

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烟台市发挥89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势,大力推广“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延伸产业链、拉长价值链、畅通供应链,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全产业链发展。

以仙坛股份为例,采取“公司+基地+农场”的合作养殖模式,形成以“公司+农场”为表现形式、以“契约+情感”为维系手段的肉鸡产业化经营模式,实现企业发展、政府受益、农民致富的多赢效果。目前共发展农场近2000处,直接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6000多人,年增加农民收入近6亿元。

标准化擦亮农业“金字招牌”

从以往大水漫灌、大起大落的粗放生产,到标准统一、科学系统的集约生产,烟台市把农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擦亮烟台农业的“金字招牌”。

莱州琅琊岭采用宽行密植栽培模式进行郁闭园改造就是最好的例证。琅琊岭150亩的矮砧种植示范园曾是一片郁闭苹果园,通过“隔行去行”去掉800多棵果树,行距由3米增加至4米,采用宽行密植模式栽培,通风透光性明显改善,果园产量提高20%, “全红果”比例由40%增加至80%,收益增加30%。

烟台苹果产业如何加快更新升级、再创产业优势?“标准化生产,就是重要抓手。”农技专家一语道破产业发展奥秘。去年以来,烟台通过伐老建新、“三改三减”(改品种、改树形、改土壤,减密度、减化肥、减农药),对老龄果园进行了更新升级。

瞄准打造全国苹果质量标准高地,烟台整合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技术资源,申建国家农业农村部“全国苹果质量标准中心”,让标准引领烟台苹果高质量发展。

以标准化引领产业提质增效,已成为烟台农业的一大亮点。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导向,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共同支撑的特色标准体系:烟台苹果等46项标准成为国家、行业标准,烟台大樱桃等192项标准成为山东省地方标准,62项种植、养殖类技术规范发布为市地方标准。

一系列标准的制定,有力推动了全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发挥了规范、引领、支撑作用,赋能烟台农业高质量,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贡献标准化力量。

标准化的推进,持续放大烟台农业产业优势,激发出品牌农业高质量发展新活力,擦亮了烟台的“金字招牌”,逐步形成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经济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品牌建设成果喷涌而出:烟台苹果、烟台大樱桃、莱阳梨等51个区域传统优势品牌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烟台苹果等17个农产品获农产品地理标志,龙口粉丝、烟台海参等9个特色农产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山东省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达到48个,总量位居全省第一。

“黑科技”赋能农业美好未来

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的进程中,科技应用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烟台把握时代大势,未雨绸缪,提前布局,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黑科技”赋能农业生产管理,让古老的乡村大地焕发出时代光彩。

数字化农业让缺水干旱的招远市金岭镇大户陈家村摇身一变,成为智能化生产管理的“科技高地”。大户陈家村曾经“三年一大旱、月月地结干”。为解决水肥浇灌的难题,从以色列引进农业物联网技术,建设了省内规模最大、与省平台联网最早的“物联网+”管理平台,打造了1500亩“精准感知、自动决策、智能控制”的现代化果园。“通过农业物联网系统平台可以实现一键化操作,确实是节省了水肥,节省了人工。”大户庄园农林合作社技术总监蒋春荣说。

无人拖拉机的出现,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3月9日,莱阳第一辆“无人驾驶拖拉机”在团旺镇东马家泊村建波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2000余亩的种植基地里稳步奔跑,土地耕整、精密播种、铺设滴灌带、分垄通通不在话下。拖拉机安装了北斗自动导航驾驶系统,通过路径规划和轨迹跟踪控制,实现全天候作业和生产全程机械化。合作社理事长吕建波说,与有人驾驶的拖拉机相比,“无人驾驶拖拉机”几乎直线作业,大幅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率,而且每小时耕种8亩左右,耕种效率大幅提高。

“田间气象站”让农业步入精准管理时代。在蓬莱昊林果品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分布的各类传感器将土壤水分、温度等实时数据传输到物联网系统,智能分析植物生长环境。“精准信息的采集,可以提高农业管理的针对性,进行精准化管理,提高水肥药使用效率。”合作社负责人回得建说。

除了智能化生产环节,烟台智慧化销售领域也在迅猛发展。据第三方不完全统计,烟台1-7月份累计网络零售额155.64亿元,在山东省网络零售额所占比重为6.7%。烟台各类电子商务企业累计超过7500家,全市商户在各类电商平台注册店铺约12.89万个。今年,烟台农产品网络销售上行成效明显。1-7月份,达到46.1亿元,占山东省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的22.1%,同比增长6.3%。

“我们畅想一下,无人拖拉机在田里耕作,智慧机器人在垄间摘果,无人飞机在空中洒药,这样的农业不是很有趣吗?”对农业的未来,烟台市农科院副院长郭绪良充满希望。(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