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的3名部门“掌门人”亮相首场“部长通道”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的3名部门“掌门人”亮相首场“部长通道”

直击经济热点,回应社会关切

工信部部长金壮龙:

去年工业增加值首破40万亿元大关

面对当前多重挑战,如何推动我国工业稳增长?怎样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助推5G快速发展,今年将有哪些新举措?在5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工信部部长金壮龙就当前工信领域热点话题,回应关切。

过去一年,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不少困难和挑战。面对下行压力,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工业经济总体回稳向好。

“工业在宏观经济大盘中‘压舱石’作用进一步显现。”金壮龙表示,2022年,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40万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我国制造业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

他认为,今年工业经济发展有不少有利因素: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叠加发力,会进一步释放企业活力、释放居民消费潜力、释放产业升级动力。

“1、2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都在50%以上,说明制造业处于景气区间。今年工业经济有望回升向好,对此我们充满信心。”金壮龙给出明确任务清单——

促进电子、汽车、钢铁、石化等重点行业稳步增长;推进产融结合,持续加大各类投资;稳住新能源汽车大宗消费,扩大多领域消费;发挥地方积极性,支持各地产业有序发展。

“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直接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金壮龙介绍说,工信部在研究制定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指导意见,将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传统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以突破一批基础元器件、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和基础工艺,以及在大飞机、工业母机、深海装备、医疗装备、农机装备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标志性重点产品为目标,工信部将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

据了解,工信部将稳步实施“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聚焦制造业重点产业,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打造一批智能工厂和智慧供应链。

就社会关注度较高的5G话题,金壮龙介绍说,当前我国5G移动电话用户已经超过5.75亿,今年我国5G基站总量有望超过290万个。

“国民经济97个大类,一半以上用了5G。在采矿、港口、电力、大飞机制造领域,5G得到广泛应用。”金壮龙说,今年将新建开通5G基站60万个。同时,扩大5G行业应用,尤其在工业领域,工信部计划“十四五”期间推动建设1万个以上5G工厂。

他说,工信部正在总结推广5G经验,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产业体系完备优势,产学研用集中发力,加强国际合作,加快6G研发。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

成体系布局、成系统推进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连续四年超过6%,与全国研发投入相比增速更快;支持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要努力形成一种生态;ChatGPT作为一个大模型,有效结合了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

在5日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一场“部长通道”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围绕基础研究、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人工智能等科技领域热点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政府工作报告说,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

“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连续四年超过6%,与全国研发投入相比,基础研究投入增速更快。”在答记者问时王志刚介绍,基础研究属于科技创新全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也应该进行顶层设计。

“我们发布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同时围绕加强基础研究在创新环境建设、人才评价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举措。”王志刚说。

建成“中国天眼”FAST、稳态强磁场、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之重器,在量子计算机原型机、人工合成淀粉、纳米限域催化等方面取得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近年来,我国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快速提升,推动基础研究取得重大成就。

“基础研究是科学体系的源头,通过基础研究才能变不确定性为确定性,变未知为已知。”王志刚表示,下一步,科技部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特别是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一是加强由好奇心驱动,进行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二是加强由国家战略目标驱动,进行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三是加强市场驱动,进行应用型基础研究。

“这样使得基础研究成体系布局、成系统推进,使我们的基础研究与国家战略、国家发展目标真正结合起来。”王志刚说。

党的二十大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出明确部署。企业从“技术创新主体”转变为“科技创新主体”,表明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角色、使命、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企业不仅是技术创新主体,要解决技术问题,同时也是科学研究主体。”王志刚说。

2022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已超过四分之三,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8万亿元,企业购买占比超过80%。

王志刚表示,只有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而不仅仅是成果应用的主体,才能使企业从源头全过程参与,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都能发挥主体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ChatGPT是近期国内外市场高度关注的话题,国内多家企业也相继宣布有相关业务布局。“ChatGPT之所以引起关注,在于它作为一个大模型,有效结合了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部长通道”上,王志刚在回答记者有关提问时举了两个生动的例子:“同样一种原理,在于做得好不好。比如发动机,大家都能做出发动机,但质量是有不同的。踢足球都是盘带、射门,但是要做到梅西那么好也不容易。”

“总的来讲,人工智能是大方向、大领域,它的影响绝不仅仅在科技领域本身。”王志刚表示,希望从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业能更好进步,为推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

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如何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怎样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发挥了哪些作用?

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对生态环保领域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黄润秋表示,我国是有十四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资源环境承载力弱、约束性强。要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走大量排放污染物、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低水平粗放式的发展道路,是行不通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也不可持续,因此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黄润秋说,十年实践表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

他表示,在理念上,我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在道路和路径选择上,我国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方法上,我国强调系统观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

“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可以借鉴的模式和经验。”黄润秋说,下一步,要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

黄润秋说,近十年来,我国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污染物排放持续大幅度降低。实践表明,保护生态环境不仅不会阻碍经济发展,而且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促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他表示,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既要支撑服务保障好经济平稳运行和发展向好,也要守好生态环境底线,以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去年生态环境部本级审批180个重大项目,涉及投资1.9万亿元;指导地方审批12.3万个项目,涉及投资23.3万亿元,为稳经济、促发展作出了贡献。

黄润秋说,要继续强化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评要素保障,守住“三条底线”,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底线,依法依规的底线,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向好、不能变差的底线。同时,把好“四道关口”,即环评审批准入关、排污许可关、监督执法关、督察问责关。

他表示,要重点关注“五类项目”,即涉“两高”项目、生态敏感项目、中西部地区承接排放比较高的产业转移项目、涉圈水圈地的公园类项目以及社会关注度高的项目,严格审批管理。

黄润秋表示,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国际社会对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特别关注。

2021年10月,我国在云南昆明召开COP15第一阶段会议。去年12月,我国领导和推动COP15第二阶段会议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成功召开。

他介绍,第二阶段会议最具历史性、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就是推动达成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及一揽子配套政策措施,包括资金机制,即明确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资金,还包括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落地的机制。

他表示,这些成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了蓝图、设定了目标、明确了路径、凝聚了力量,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综合新华社消息)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