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钟灵毓秀的齐鲁大地上,蕴含着丰富的手造产业,种类丰富、品质上乘,如同一座令人目眩的传统手工艺宝库。山东的岱青海蓝间沉淀着文化,一陶一瓦里都藏着故事,胶东手造更是山东手造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青岛贝雕、烟台银壶、潍坊风筝、威海大花饽饽、日照黑陶……一方水土养一方风物,胶东地区拥有33家“山东手造·优选100”首批“山东手造”优质单位,一针一线、一钉一铆都写满了胶东文化的传承,为手造产业注入独特的灵魂……“胶东手造”从岁月沉淀走来,串联起文化传承的针脚,也蕴含着产业发展的新活力。
关于“山东手造”,听听大咖们怎么说。
本期我们采访到的是日照莒县“莒礼文创”的创始人王晓明,听他讲述对于胶东手造以及手造文化产业的见解。
王晓明
山东博礼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莒礼文创)创始人
胶东地区历史悠久,非遗和民俗资源丰富。如今日照莒县地处胶东经济圈,历史悠久的莒文化在整个胶东手造文化中独树一帜,“莒礼文创”也成为了莒文化手造产业里一块亮眼的招牌。
莒县作为文化大县,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手造文创产业的利好政策,主动为手造产业宣传及集中推介,具有一定规模的手造企业就有10余家。并借助莒国古城这一有效文化载体平台,打造手造产业的核心聚集地,由此将各类文化作品宣传好,并带动产业发展,成为把莒文化带回家的有利平台。
就目前胶东文创产业或者手造产业现状来说,随着省里的重视,产业化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好,但是传统的手造项目,要有更好的发展还是有一定难度。一般性的传统非遗类文创,市场前景除了政府支持,几乎很难自力更生。原因一是商业模式,二是产品的问题——受众面太低了,大部分消费者不会主动购买,但是会接受别人的赠送。
手造发展,情怀付出是重点,商业运营是核心,商业运营是手造产业的生命之源,这点无可厚非。从业者需要全身心投入,但很多手造业者就是缺少一些商业化运营的能力。所以,助推手造产业化发展的方式,个人认为重点还是加大资金及平台的扶持,以及对文化产业人才的有效培育。
莒礼文创从2018年开始创立,在产业化发展方面的走了一条独具一格的文创思路,开创了莒礼独有的发展模式,积累了一些自己的经验,在商业化运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公司注册了“莒礼”“莒地味道”等不同分类商标,坚持走品牌化发展路线,创造独一无二的文创发展模式,践行国家提出的旅游商品品牌化发展方向。公司围绕“三个板块,七个体系”,截至现在共自主研发设计了100多款原创作品并投产落地,作品多次在省、市文创产品大赛获奖。
“莒礼”品牌系列文创产品:围绕有用、有趣、有文化内涵,将实用性放在首位,融入文化、创意、科技的元素,聚焦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诉求,开发各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生活需求的文化产品,在给消费者带来视觉上惊喜的同时助力地域文化传承,以产业规模化,产品种类多样化、品牌化赢取市场。摒弃文旅商品同质化、低端化的现象,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品质高端的文创产品体系。
“莒礼”文旅创意产品开发和运营项目为2021年日照市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并入围2021年中国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开发案例。公司现为莒县旅游协会理事单位、日照市版权示范单位、山东省文化产业发展协会理事单位。
对于手造的价值而言,在当下重点还是社会价值高一些,这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对文化自信自强的阐述,省里对手造产业的重视发展,我们相信,胶东手造必将会带来良好的经济价值。个人认为,文化产业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唯有清晰的目标思路,唯有高度的情怀热爱,才能做好,做大,做强,才能有生命力。
下一步,公司将融合全域发展战略,促动胶东地缘文化板块的对外传导。挖掘、梳理莒地历史遗存的经典,担负文化传承与保护传播的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的存在与所蕴含的深邃,使更多人通过我们“莒礼文创”关注莒地、记忆故乡、留住乡愁。(智慧青岛记者 宋志)
责任编辑:张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