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气温回升,万物复苏,许多人胃口都跟着好起来。但是,因贪口腹之欲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食物“重灾区”千万注意!
“春天的味道”吃二两就好
——香椿
作为“开春第一鲜”,香椿一直备受人们的喜爱,甚至一度变成餐桌上的“贵族”“吃不起的春天”。近日,“香椿亚硝酸盐含量高,会引起食物中毒”的说法在朋友圈流传,是真的吗?
先来看看香椿里面有多少“危险物”——
2006年南京林业大学调查了南京、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和陕西6个地方的香椿芽,发现6份样品中的亚硝酸盐都没有超过国家限定的4mg/kg。
实际上,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最高摄入量,一个60kg的成年人最多可以摄入7.8mg的亚硝酸盐,相当于吃下2kg左右的香椿。
相对来说,香椿芽中硝酸盐才是值得关注的东西。研究发现,香椿芽中的硝酸盐含量从500mg/kg到3000mg/kg不等。吃下 100g的香椿芽,就有可能达到可摄入硝酸盐的上限(216mg,体重按60kg计)。
所以,买二两(100g)香椿炒鸡蛋可以,但最好别吃独食。
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香椿出现了腐烂变质的情况,应尽快丢弃,因为细菌会将其中的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这样吃下去就有可能引起中毒。
“吃了白伞伞,回家躺板板”
——致命鹅膏(白毒伞)
日前,微博话题“广东最有名的毒蘑菇即将上线”登上热搜,引发关注。不少“识货”的网友猜出了这种毒蘑菇是致命鹅膏(白毒伞),被称为蘑菇界的“毒王”。
2020年,深圳至少报告了3起“白毒伞”中毒事件。其中,盐田一家人因爬梧桐山时采了“白蘑菇”回家煮汤,3口人都进了ICU,毒蘑菇对他们造成严重的肝肾损害,治疗可能要花费上百万。
在广东,常见的剧毒蘑菇包括致命鹅膏(白毒伞)、灰花纹鹅膏、黄盖鹅膏白色变种。见得最多的就是致命鹅膏,在梧桐山、凤凰山、银湖山、碧岭等地方都有它的身影。在华南地区,最常见的毒蘑菇还有——
对于毒蘑菇,网上的“鉴毒”方法都不靠谱,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吃不认识的蘑菇!
煮得好全家鲜,煮不好全家“仙”
——河豚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春天的河豚新鲜肥美,吃河豚中毒事件却屡见不鲜……只因为河豚毒素毒性太强!比氰化钠强1000倍,0.5mg就足以致人死亡!
此外,河豚之“毒”可怕的地方还在于——无法通过清洗、烹饪进行破坏,中毒发病后4-6小时内就可能死亡(最快1.5小时),且中毒后没有特效药。
统计显示,河豚中毒是全国动物类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病死率非常高。
多年来,中国的政策一直是严禁食用河豚。但由于“偷吃”的人太多,2016年,国家农业部和食药监总局开始允许市场上售卖经过加工的河豚鱼。也就是说,消费者能买到只有皮、肉可带骨的冰鲜或冰冻包装的河豚鱼。
除此之外,其他养殖的河豚活鱼、野生河豚,都禁止加工经营!
因此,预防河豚中毒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不购买、不自行捕捞和食用野生河豚;不购买、不食用未经国家审批的企业加工的河豚整鱼。
“清明蔗,赛毒蛇”
——霉变甘蔗
每年的2~4月份,总有人因为吃甘蔗而中毒,严重还会致命。
老话说“清明蔗,赛毒蛇”,主要是指清明前后的甘蔗容易发生霉变,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南方,春季气温回升后容易产生节菱孢霉菌,进而生成一种有毒的代谢产物3-硝基丙酸。这是一种毒力很强的嗜神经毒素,感染时发病急,潜伏期短的为10分钟,长的可达十几个小时,便会出现呕吐、头昏、视力障碍、眼球偏侧凝视、阵发性抽搐、抽搐时四肢强直、屈曲、内旋、手呈鸡爪状、昏迷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可导致缺血、呼吸衰竭死亡,还有部分患者因此留下语言、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2015年~2016年,有人对湖州地区市场销售的甘蔗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冬季11~12月份,甘蔗中3-硝基丙酸的阳性率最低,为9.86%;而到了春季3~4月份,3-硝基丙酸的阳性率高达51.56%。由此看来,春季甘蔗的霉变风险很高,一定要谨慎食用。质软、变色、酒味、长毛、红心的甘蔗都不要吃!
青岛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综合自科普中国、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深圳卫健委、国家卫健委
责任编辑:荣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