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民营企业家|纪建奕:坚持自主创新,攀登行业顶峰

记者:梁睿

从一家只有几万元产值的制造农具小厂,到中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和特种汽车生产和出口基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青特集团成立60多年来,不断攀登行业顶峰。

青特集团总裁纪建奕始终以制造业为本,以产业报国、做百年企业、创世界品牌为己任,将“自主创新”视为生命线。多年来,纪建奕带领青特集团实现创新和绿色发展,负责并带领团队完成了“重型商用车驱动桥全平台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等行业前沿技术产品研制,整体先进性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设计:孙华廷

公社修配制造小厂的巨变

在青特工业园生产车间内,智能铸造线、智能装配线、高精尖特种车排列齐整,机器运作声不绝于耳,得益于生产全自动化,原来需要20多人的一条生产线,现在只需要一两个人便可控制。

走在这样一个由智能设备自动完成大部分操作的车间内,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家小小的公社修配制造厂。

青特集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城阳人民公社修配制造厂”,最初只有20名员工、6间民房、简陋的手工设备、几万元产值,以生产农具为主。走过60多年风雨,历经几次转型,青特集团目前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和特种汽车生产和出口基地。

在青特工业园,“中国车桥 青特智造”八个大字格外醒目。

车桥也叫车轴,是青特集团的核心业务。凭借品牌制造、创新突破不断攀登行业顶峰,青特集团生产的车桥以适配49个平台类型,涵盖轻、中、重卡及客车的“车桥自选超市”而闻名于国内商用汽车领域,车桥专利在同领域里也名列前茅。数据显示,青特集团主导的车桥产品市场占有率在16%,在国内排名第二位,山东排名第一

拓展专用车生产业务

近些年,在发挥传统优势做强车桥产品的同时,青特集团也在积极拓展专用车生产业务。

“专用车领域的竞争也很激烈,只有深入应用场景,掌握用户痛点,才能设计出最符合用户需求的车辆,这也是我们的竞争力所在。”目前青特集团主要围绕市政环卫、市政电力、公路运输、工程四大领域,开发36个产品类别,120多个产品系列,走在了国内专用车领域的前列。

“我们集团始终坚持走自主发展之路,产业涉足多个领域。”纪建奕告诉记者,目前青特集团形成了年产专用车1万辆,各种轻、中、重卡及大型客车系列车桥110万套,支撑桥10万支、齿轮10万套、铸件10万吨的能力。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掌控竞争核心。”纪建奕曾在多个场合说过这番话。

纪建奕主导建立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我们一直鼓励试验、激励专利技术的申报、奖励管理创新、技术创新。”集团依托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国家认可中心实验室,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主持和参与制、修订行业标准30余项,掌握了专用车、汽车车桥总成、新能源动力总成等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累计授权国家专利1100余项,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

加速走向国际市场

2004年前后,世界顶级商用车企业——德国戴姆勒在中国寻求新的供应商,青特集团初次与戴姆勒接触,并接受其对工厂的考察,最后却被告知与要求相差太远。

为了满足戴姆勒对最新一代商用车的轻量化需求,青特集团计划为其制造壁厚11mm的轻量化桥壳产品。“这一级别车桥技术水平最高的欧洲企业使用的是12.5mm壁厚桥壳,国内主流桥壳还是14mm壁厚,在不改变承载量的情况下,将桥壳壁厚在12.5mm基础上减少1.5mm,其实是在挑战世界顶尖技术。”纪建奕带领技术攻关小组,解决了近3000项技术问题,最终得到了戴姆勒的认可。

2020年,戴姆勒奔驰重卡订单激增,青特集团以1.5mm的优势成为戴姆勒桥壳总成的优先供方,量产后更是获得戴姆勒大中华区最佳新供应商的荣誉。

经过几代青特人艰苦卓绝的奋斗,青特集团已从简单产品的海外出口,实现了与戴姆勒奔驰、斯堪尼亚、卡玛斯、大宇、现代起亚、伊朗霍德罗、新加坡港务局、澳大利亚MAXITRANS、杰西博、菲亚特、库卡等国际知名企业的战略合作,产品出口欧美、日韩、澳大利亚、俄罗斯、新加坡、台湾、东南亚、非洲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走出去、引进来,再走出去的蜕变式发展。

在商用车车桥业务板块,青特集团全球高端卡车集团业务覆盖率达95%以上,业内出海领先。

“创新与‘智造’是形成长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截至目前,青特集团已累计授权国家专利1100余项,完成科技成果暨新产品新技术鉴定260余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0余项,研发的车桥有151套应用到国庆70周年阅兵彩车。

纪建奕表示,下一步青特集团将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在“坚持自主创新、高质量、低成本、国际化”的战略方针下,加快实现传统优势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单蓓蓓)

责任编辑:单蓓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