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制造业观察⑫ | 如何再一次突围?下一步→“韧性”制造

“韧性”制造——青岛制造下一步(上)

韧性,源自物理学概念,表示材料在塑性变形和破裂过程中吸收能量的能力。韧性越好,则发生脆性断裂的可能性越小。如今,人们已经将“韧性”一词应用于经济领域,用来表示产业抵御外部冲击,不断调整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制造业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回顾过往发展,青岛从轻工业发达逐渐成长为“轻重并举”,一步步构建起完备的工业门类。享誉全球的家电、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高速列车、引领行业的新能源充电网模式……无一不是青岛制造业演进的生动注脚。

当前,全球经济步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加速突破期,全球制造业发展版图面临深度调整,产业链和供应链格局快速重组,制造业发展动力、生产模式、要素配置等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青岛制造”面临新挑战。

如何再一次突围?韧性,便是首先应该抓住的关键词。通过增强产业内部创新活力和加大全球配置资源力度,青岛正努力在错综复杂的全球产业竞争中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让创新活力更充沛

全球知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有一句名言:我们无法左右变革,我们只能走在变革的前面。创新,是应对变化最好的方式。更富韧性的制造业,一定是始终保持充沛创新活力的制造业。

颠覆式创新的多寡是衡量产业创新能力的重要维度。作为产业进步的关键力量,颠覆式创新能构筑起更宽的“护城河”,塑造更显著的竞争优势。当下,新一代信息技术呼啸而来,创新迭代的速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快得多,“赢者通吃,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在产业竞争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颠覆式创新的重要性因此更加凸显。

朝着颠覆式创新的目标,青岛企业正在奋力加速前行。“全球首创”“行业领先”“填补空白”,这些词汇在青岛制造业中出现的频次不断提高,覆盖的行业领域也越来越广。

海信在全球率先将激光电视产业化,带领中国彩电行业开辟了一条具有产业话语权的技术路线。赛轮研发“液体黄金”轮胎,成功打破了困扰轮胎行业多年的“魔鬼三角”定律,堪称世界橡胶轮胎工业第四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创新。百草新材料创新性地开发出一系列具有生物活性功能的大生物材料,填补全球产业空白。在软控,诞生了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智能轮胎成型机,多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征和工业成功研发发动机用强化齿形链,成为继美国和日本相关公司之后,全球第三个研发成功的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中小企业已经成为青岛颠覆式创新的重要力量。产业活力强不强、产业创新力高不高,中小企业的活跃程度是重要指标。在国际产业分工越来越细的今天,大企业更多扮演着集成者的角色,而细分领域的创新将越来越多依靠中小企业完成。

截至2022年,青岛总计拥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1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63家。同时,2022年,青岛新认定3716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同比增长50.1%,跻身全国“专精特新十强城市”第八位;新认定5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151家;新认定84家瞪羚企业,同比增长54.9%,累计达227家。实力强劲的创新“后备军”已然形成。

高度跨界融合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鲜明特征,越来越多创新发生在产业边界。依靠企业单打独斗就能推动产业进步的时代已经过去,抱团合作协同创新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依托正在加快构建的制造业创新中心体系,青岛正在多个领域为全国探路。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由海尔、美的、海信、方太、澳柯玛、中国家电院、中国电研等行业骨干力量共同参与建设,围绕家电高端化、场景化、智能化等方向,开展前沿共性技术研发;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青岛)由歌尔、PICO、利亚德、爱奇艺、中科创达等联合组建,聚焦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建设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测试验证、检测、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平台,打造全球领先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此外,青岛也已在海工装备、智慧云脑、海洋生物医药等领域,拥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一大批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加速培育。一个更加高效、协同的创新网络正在形成。

实现资源全球配置

什么是企业的竞争力?某种意义上就是实现各项要素最优组合的能力,比如以最低的成本生产最优质的产品。产业的竞争力亦如是。

国际产业格局加速重构,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中扮演的角色和位置也在发生变化。过去几十年,中国制造凭借劳动力等要素优势,依靠引进模仿消化吸收的方式发展壮大。如今,国内要素红利不再,全球贸易格局也呈现出很多新特征,在更广范围内配置资源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谋求更大发展的“关键一招”。

生产制造的全球布局最为典型。青岛早已开启了生产制造的全球布局,并借此获益匪浅。青岛轮胎行业的涅槃是极好的例证。为更好规避贸易壁垒,实现产品全球销售,赛轮、森麒麟等企业早早便积极在东南亚布局生产基地。洞悉轮胎行业规模制胜的“游戏规则”,青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突围,3家企业跻身2022年全球轮胎75强排行榜。其中,赛轮位列第15位。今年,双星也决定在柬埔寨建厂,这无疑将进一步提升青岛轮胎行业竞争力。

成本绝不是全球配置资源的唯一考量。应该看到,虽然青岛制造业经过多年发展有了非常厚实的家底,但在很多产业领域仍然与行业领先水平存在差距。而增强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有助于获得更多高端、优质和稀缺要素,从而更好弥合这种差距。

近几年,青岛大企业频频海外并购,就是针对此的一种有益尝试。海尔并购GE家电、欧洲知名家电企业Candy、三洋多项家电业务以及新西兰的斐雪派克,快速拓展了全球业务版图。海信并购东芝电视、欧洲白电品牌gorenje、日本三电,不仅吸收了技术上的经验,还借此切入车载空调领域。双星并购的韩国锦湖轮胎,在全球拥有8个工厂和5个研发中心,具备乘用车胎的领先优势,恰好与主攻商用车胎的双星形成互补。

全球布局汲取技术的养分不是大企业的专利。从事智慧能源相关业务的乾程科技,2022年正式落成了位于新加坡的海外总部。海外总部将充分利用当地人才和技术优势,聚焦提供AMI通信和高端计量解决方案,同时为储能等产品提供研发及市场支持。

《青岛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在全球共建科创平台,扩大制造业双向投资和对外贸易,加大跨国制造业企业培育。随着越来越多制造业中小企业成长壮大,青岛制造业定将链接更多全球优质资源,助力产业能级进一步提升。

未来的产业竞争一定是更加复杂和多元的,磨砺出足够的“韧性”,青岛制造业定能更加游刃有余,继续一路向上。(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孙欣

青岛日报2023年5月9日1版

责任编辑:王凤一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