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造·青岛有礼”-产业说②|“鄌郚吉他”奏出一曲产业转型的乐章

钟灵毓秀的齐鲁大地上,蕴含着丰富的手造产业,种类丰富、品质上乘,如同一座令人目眩的传统手工艺宝库。山东的岱青海蓝间沉淀着文化,一陶一瓦里都藏着故事,胶东手造更是山东手造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青岛贝雕、烟台银壶、潍坊风筝、威海大花饽饽、日照黑陶……一方水土养一方风物,胶东地区拥有33家“山东手造·优选100”首批“山东手造”优质单位,一针一线、一钉一铆都写满了胶东文化的传承,为手造产业注入独特的灵魂……“胶东手造”从岁月沉淀走来,串联起文化传承的针脚,也蕴含着产业发展的新活力。

今天为您带来““山东手造·青岛有礼”-产业说”系列主题报道,一起来看胶东手造产业化发展之路。

“山东手造·青岛有礼”-产业说|“鄌郚吉他

潍坊市昌乐县的一个小镇,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扛起锄头种地,放下锄头制琴,这便是鄌郚镇。鄌郚镇居民的身份在农民和制琴师之间切换自如,制成的吉他销往海外,让大众看到这座“吉他小镇”的魅力。

吉他作为舶来品,其产业在中国起步晚,制作技艺主要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国外知名品牌入驻国内市场,也在挤压国内吉他市场的份额。想要打造本土品牌,技术、人才、销售渠道都需要积累发展。鄌郚镇便是在打造吉他品牌的路上摸索前行。

20世纪70年代,鄌郚镇第一家民族乐器厂成立,主要生产笛子、二胡等民族乐器,这是小镇在乐器产业的一次尝试。20世纪90年代,中韩合资企业山东缪斯乐器有限公司落户小镇,这为鄌郚镇的吉他制作带来新的发展契机。鄌郚乐器厂先后安排几十名职工前往韩国学习吉他制作工艺,这些工人不断磨炼技艺,将知识带回小镇,从面板的选材到琴体的打磨、打光、喷漆、抛光,从乐理知识到吉他的组装、调音,复杂的工序由人们口手相传,拼贴出鄌郚吉他制作工艺的体系。掌握工艺的人们纷纷建立自己的作坊和企业,一时间吉他企业如雨后春笋,在鄌郚镇发展起来,同时吸引而来的配套企业也相继落地。

接受国外品牌的代加工订单,批量生产吉他,加之当时的人工成本较低,鄌郚镇的吉他产业经历了一段繁荣时期。不过发展迅速的同时,一些问题也突显出来,比如给国外品牌代加工,产量和价格都受制于人,产品同质化问题,吉他制作工艺进步空间小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鄌郚吉他的品牌发展。除此之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升级,人们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增多,而且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规模化生产吉他的方式不能很好适应现今市场的需求,面临淘汰的风险。

鄌郚镇意识到这些问题后,开始尝试转型,从单一的生产模式向打造自主品牌、高端定制方向发展。鄌郚镇转变角度,不断整合资源,打通人才培育、生产销售的渠道,精益求精,打造本土品牌。

吉他的制作技艺想要传承和提升,需要人才。鄌郚镇不断培育和引进乐器人才,积极探索“鄌郚吉他+乐器手造”发展模式,培养手造大师15人,建立起吉他手造工坊17家。抓住电商发展的势头,鄌郚镇将吉他远销海外,现今引进培育跨境电商53家,年营业额突破1亿元。此外,鄌郚镇通过举办产学研用高峰论坛、全国电吉他大赛、魅力鄌郚音乐节等方式,文旅结合,推广“鄌郚吉他”品牌,这些音乐节和大赛也为鄌郚镇吸引了一批批音乐人,便于了解他们的最新需求,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文化属性和市场价值,贴合个性化高端市场的需求。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鄌郚乐器生产及配套企业达到108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电吉他产量占全国40%以上份额,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46个国家(地区)。鄌郚镇乐器产业发展中心获评“山东手造·潍有尚品”五进示范点,两款吉他入选“山东手造·潍有尚品”优选100名单。

几十年的发展中,鄌郚吉他的弦音在不断变化,或是婉转悠扬,或是清丽嘹亮,这是手艺人、企业和政府共同调音的结果,为吉他产业发展奏出的一曲优美乐章。(智慧青岛记者 王梦园)

责任编辑:张慕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