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与国外著名品牌媲美,中科院海洋所培育出高糖原牡蛎新品种“海蛎1号”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29日讯 以糖原含量为目标性状,经10余年研发,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培育出的长牡蛎“海蛎1号”通过农业农村部审定,成为2020年度全国14个水产新品种之一。

据“海蛎1号”研发团队负责人之一、海洋所研究员李莉介绍,作为生物含有的三大营养物质之一,糖原不仅与牡蛎的肥满度密切相关,而且还是牡蛎鲜味的主要呈味物质,直接影响着消费者对“蛎味”的口感。长牡蛎“海蛎1号”具有糖原含量高等显著优点,有望开发成营养品质特色产品,进军牡蛎高端市场。

李莉告诉观海新闻记者,牡蛎的糖原含量等品质性状缺乏活体检测技术,且其含量极易受养殖环境、季节及生理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糖原等品质性状的改良一直是国际牡蛎育种研究的难点。目前想要了解一只特定牡蛎的糖原含量,就必须在牡蛎死后才能进行测定,但这种方式测定糖原会影响牡蛎繁育。

为了深入了解牡蛎的糖原含量等经济性状以进行遗传改良,海洋所在2010年完成对牡蛎的全基因组测序后,又对牡蛎野生种质进行了重测序和同质化驯养,开展了糖原含量性状的遗传解析。同时,通过糖原含量与基因组变异位点的关联分析,开发了糖原含量相关的高效分子标记和分子育种模块。“海蛎1号”研发团队成员丛日浩介绍说,所谓分子育种,就是在育种前对牡蛎的基因进行检测,只需要获取牡蛎的少量组织,然后通过基因组DNA检测,就可以挑选出具有潜在高糖原含量的个体,从而作为亲本进行后代繁育。

据介绍,研发团队利用河北乐亭的野生种质牡蛎为基础群体,以糖原含量为目标性状,采用基因模块辅助选育技术结合家系选育培育而成的长牡蛎“海蛎1号”,经过测试发现,与未经选育的长牡蛎相比,10-11月龄的成贝糖原含量(干样)平均提高25.4%,可在黄海和渤海进行人工养殖。李莉表示,尽管我国的牡蛎养殖规模和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占我国海水养殖产量的四分之一,但我国牡蛎产业存在高端产品匮乏、国际市场占比较低等问题。“海蛎1号”的产品质量可与国外著名品牌媲美,显著提升了我国牡蛎的产品品质,市场价值潜力巨大。该品种的示范推广养殖将带动我国牡蛎产业从产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责任编辑:孙丽荣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