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29日讯 今天上午,市政协围绕“创新机制,优化环境,推动驻青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主题召开双月协商座谈会。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聚焦营造创新生态这个关键,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势头良好。2019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295亿元,居全省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53.33%,高出全省平均13.19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3829家,占全省三分之一。我市先后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济青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各驻青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主力军作用,以科技合作助推我市产业发展。其中,在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家电、建筑工程、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现代海洋等领域的本地科技合作超过50%;2017-2019年,8所驻青高校本地科技成果转化42项,占总量的37%。
但与此同时,大家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多、不畅,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依然存在,科技创新效率有待提高。
会上,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等围绕主题,针对近年来驻青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成果与不足进行了交流。
破解“没得转”难题
——市场导向提升高质量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
作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青岛汇聚了国内一流的海洋高校、科研院所及海洋高端人才,拥有约占全国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机构、三分之一的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涉海两院院士占全国27.7%,有全国唯一的国家海洋科学试点实验室、国家深海科考基地,可以说,在海洋科研方面,青岛有着得天独厚的技术支撑和人才基础。
但是,即便是有着这样突出优势的青岛,在海洋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仍然面临着“没得转”的困境。
针对这个问题,市政协委员、青岛市技术市场服务中心主任助理伍晓强给出了他的见解:“高校院所长久以来形成的科研体制及其实验室活动开展机制缺乏研发成果市场化与商业化的基本导向,海洋科技创新的产业应用思维不足,造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实业界很难将基础性研究特点明显且占比较大的海洋科研成果实现落地承接和转化。”
从结果上看,科研院所大部分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存在错位和脱节,技术成熟度高、适于产业化的科技成果比例偏低。对此,市政协常委、民建青岛市委副主委王继尚建议,应当进一步突破高校院所的机制壁垒,促进创新人员从个体、封闭方式向流动、开放的方式转变,促进创新要素从孤立、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分割状态向创新链相贯通的方向转变。
伍晓强建议,应转变传统的成果转化“单向模式”,打造以企业需求为牵引的“市场与创新双向互动”转化模式,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抓手,以产业化应用研发为驱动,按照市场需要什么就研发什么的理念,通过统一开放的技术市场为纽带,串联新型研发机构、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角色,遵循市场规律配置各类创新资源,打造形成市场与创新互动的双向转化模式。
用好评价体系“指挥棒”
——激发科研人员、院所成果转换内生动力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发现,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政府与高校的想法常常不在一个频道上。” 会上,省政协委员,民进青岛市委副主委、中国海洋大学海水养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宫庆礼直言。“这其实是一个‘指挥棒’的问题。”
同样身为高校教师的市政协常委、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主任邓庆尧对此也深有感触,他说:“当前,对科研人员的评价考核机制存在重课题、论文和专利数量,轻成果转化实际效果问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科研人员的社会价值在考核评价体系中难以体现。其次,对高校科研院所的考核评价中,对科技成果转化权重不高,如高校‘双一流建设’评估体系,学科评估的50分中,成果转化业绩只占3分左右。”
2018年,科技部、教育部等5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从评价机制层面提高科研院所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动力,就要改进评价体系这个“指挥棒”,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遵循科技人才发展规律、科研规律和创新规律,科学设立评价目标和方法,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适应市场需求,让评价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指挥棒,成为强有力的创新政策工具和改革工具。
除此之外,激发科研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还需要夯实目标导向,让科研人才 参与感、获得感。市政协委员、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张淑华建议,通过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强化市场意识,全面推广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加大科技成果产权对科技人员的激励力度,提升科技成果供给质量和转化效率,推动科技成果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邓庆尧认为,科技成果权属不清,各方主体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是导致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的一项重要原因。他建议,应构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收益分配体系,保障各类人员的利益,高校院所可以在其留归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成果转化服务部门运行和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人员的奖励报酬。
强化成果转化服务
——通过政策有效衔接推动成果落地
科研成果转化,关键在“落地”二字,一个好的项目,只有在青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才能最大限度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资金、人才、信息、市场等多要素协同作用,进行后续的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的产品和工艺,进而才能发展为新产业。
市政协委员、段和段青岛律师事务所主任周海燕表示,青岛在产业链接、服务配套及政策倾斜等方面优势不明显,措施不给力。对关键性、链接性、创新性的产学研项目扶持不够。以蓝谷为例,虽先后引进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斯坦福青岛研究院以及启迪海洋创新中心,且各研究院已在建或启动建设平台公司负责成果转化市场化运营,但在工作推进上缺少上下一致、联动互促的有效机制。
为此,周海燕建议,应强化财政专项资金引导,鼓励新型科研机构成立创业投资公司。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建立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商业性担保机构为辅、市场化运作的科技担保平台。完善技术转移相关政策,建立并完善公用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建立与技术交易密切相关的资源库、推广渠道、技术交易价格指导服务体系。协调运用多种政策和经济措施,灵活组织不同的政策包,对处于不同阶段的科技成果发展与技术转移给予充分支持。研究制定促进社会化技术经纪机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培育技术经纪机构。
即墨区政协副主席孙红兵建议,应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建立创业团队、小微科技企业、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卓越创新企业的系统化政策扶持链对本土企业向高校、科研机构订单研发、采购或转化科技成果,按照交易额给予一定比例奖励,以减免税收、资金奖励等方式对企业引进大型研发类、检测类仪器设备所产生研发费用给于补助。此外,海英加深区校联动,强化合作和人才培育能力,推动高校结合各区市行业发展和企业实际需求,采取委培、进修等方式,帮助企业培养人才;鼓励企业创建高校实训基地,解决高校培养人才“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等。(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蔺君妍)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