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突破、管理创新、多元化布局、抢夺新兴赛道、商业范式变革……
青岛企业家的年度面孔
企业家之于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座经济充满活力的城市,一定是企业家“成群结队”不断涌现的城市。
上周末,由市委宣传部指导,青岛市企业联合会、青岛市企业家协会、青岛日报社、青岛市广播电视台、青岛出版集团共同主办的2022青岛年度经济成就宣传发布。10位年度经济人物、20位年度经济新锐人物、10家年度榜样企业、31项年度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37项年度数字经济发展典型案例,展现的正是这座城市优秀企业家群体的最新作为。
人们从中可以看出过去一年这座城市经济运行的高光时刻,更能够触摸到青岛经济未来活力的强劲脉动。
传统产业如何蝶变,新风口如何捕捉,管理的范式如何突破……这些发展之问,从这些企业家身上,人们可以找到解题的线索。
企业家,最稀缺的资源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发展中最核心、最稀缺的资源。
就像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所言,企业家是将经济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较高领域的人。
提出了著名“创造性破坏”概念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观点人们更为熟知:企业家的作用不是在现有条件下按部就班地组织经营和生产,而是在于“创造性破坏”,即不断在经济结构内部进行“革命突变”,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变革,以实现经济要素的新组合。
基于中国发展实际,经济学家张维迎的三个“不是”也许更接中国的地气。在他看来,企业家决策不是科学决策,而是基于想象力和判断;企业家决策不是给定约束条件下选择手段,而是改变约束条件本身;企业家的目标不仅仅是利润,还有超越利润的东西。
企业家不是“普通人”,他们是冒险家和颠覆者,他们不仅把握机会,更能创造机会;他们能从不可能中寻找可能,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
但我们更要看到,企业家不是“天生的”,他们的涌现除了个人的特质,同样离不开环境的滋养。年度经济成就宣传发布活动,在聚光灯下检视城市的企业家群体,杰出的企业家被肯定,大胆的探索被褒扬,正是这座城市推动企业家群体不断壮大的重要的外部力量。
当我们看到这些企业家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城市经济的“火种”,是应对各种不确定性最大的底牌。
当前,青岛正处在发展的又一关口。
从传统优势产业来看,在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橡胶轮胎等领域,青岛企业经过多年努力营收规模持续扩大、行业不断攀升。成长壮大的同时,新的烦恼也应运而生。过去,它们可以通过向行业龙头企业学习、对标,找到发展的方向。而如今,它们已经跨越了从跟跑到并跑的阶段,步入“领跑者”行列。在很多领域,它们已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照,未来该选择什么样的路子突破发展的天花板,从而实现持续引领,成为它们最大的烦恼。而那些视“创造性破坏”为“天职”的企业家,让我们看到青岛突破的可能。
而在新兴产业领域,青岛近年来明确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新型显示、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重点发展领域,要将这些产业打造成为青岛未来发展的新增长极。众所周知,这些产业除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之外,还有两个共同的特点——风险高、周期长。最近有创业导师就表示,投身人工智能浪潮的人90%以上都会失败。但因为在这些领域有着诸多集胆识、韧性、前瞻的眼光于一身的企业家们,让青岛敢于下注,敢于去搏一个光明的未来。
深耕行业,以“创新”铸宽护城河
企业家特色鲜明,企业的样貌参差多态。但不能否认的是,一座城市,在同样的发展氛围之下,企业家往往有着一些共同的特质。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用徽商、晋商、温州商人、宁波帮等等名词来形容一地的企业家。
注视这些站在聚光灯下的青岛优秀企业家,我们也能轻易寻获一些共同的特质。
此次入选名单的企业家中,一大部分依靠对行业的持续深耕,带领企业不断取得佳绩。他们掌舵的企业,绝大部分都已经是行业翘楚,在经历了多个行业周期后仍保持“基业长期”。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持续不断地创新,则是他们成功的“秘诀”。以此,他们不断铸宽企业护城河,让企业持续焕发新生的同时,也让青岛传统优势产业持续迸发新活力。
金能化学(青岛)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庆平以及他所在的化工领域就颇为典型。作为一家化工企业,金能化学颠覆了传统化工产业的发展路子,专注深耕循环发展理念,成功走出了一条区别业内其他企业的绿色低碳、智能安全新路径。他高起点、大手笔在青岛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丙烷脱氢生产基地,一举奠定了青岛在国内碳三产业链上的领军地位。
而海克斯康制造智能大中华区执行总裁郝建,则是精密仪器仪表行业的代表。根植中国30多年的海克斯康,凭借持续不断的技术和产品创新,已经实现从工业领域到空间在地的纵深全领域测量,提供面向汽车、电子、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医疗等26大行业的整体解决方案,覆盖汽车核心零部件、航空发动机、大型风能风机等重点产业。
企业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方面。近两年在企业圈中盛行的ESG概念,提出了对企业非盈利维度的衡量体系,其中就涵盖了公司治理相关内容。尤其是当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管理上的不断规范和创新,能为企业提供意想不到的助力。
海尔集团董事局副主席梁海山,带领海尔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人单合一模式加速企业生态化转型,2022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收入3506亿元。牵头建设工业大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加速工业互联网赋能模式落地,不仅为全行业,也为跨行业企业提供“海尔智慧”。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姜宗祥,在传承中创新,加速青啤管理模式创新,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供应链体系,推动“两业融合”聚合发展,2022年青啤经营业绩再创新高。
大胆变革,以“多元化”绘就新曲线
多元化,也是很多入选名单的企业家不约而同的选择。他们围绕企业既有主业,大胆变革,主动出击,拓展业务边界,不仅带领企业绘就出发展的新曲线,也不断为青岛这座城市孵化出新动能、新产业。
软控股份董事长兼总裁官炳政,执着橡胶装备领域二十多年,从工程师到管理者,带领软控驶入了高质量和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如今,软控不仅在橡胶机械领域业务规模长期位居世界前三,同时还涉足物联网、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公司的EVEC 液体黄金,是一款革命性新材料,其轮胎抗湿滑性能和滚动阻力可达到欧盟标签法规AA 级标准 (最高等级),可广泛应用于轮胎、航空航天、船舶、海洋工程、轨道交通、汽车零部件等领域,是制造高性能绿色轮胎和高端橡胶制品的优质原材料。
新华锦集团总裁刘笃平带领新华锦集团实现国际贸易、医养健康、新材料三大产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集团营业收入达到448亿元,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服务中小企业超过1.5万家,集团成立以来累计完成进出口超过370亿美元。在新材料产业方面,确立了“以石墨资源为基础,以攻关高附加值的石墨提炼技术为引领,以高精度石墨烯制备为重点,以拓展石墨烯市场应用为导向”四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已经具备了发展石墨全产业链的能力。
青岛城运控股集团董事长刘学亮,带领城运二次创业。围绕公共出行这一主业,蝶变汽车后市场、新能源、现代物流、文化传媒、文化旅游、医养健康等6大产业,以大数据赋能市民“生活一张网”,构建起“1+6+1”城运产业生态体系,翻开了青岛大交通格局的新篇章。
洞悉大势,以“细分”卡位新赛道
除了大块头的公司,“小而美”的创业企业掌舵人也是本届企业家名单中不容忽视的力量。他们大多身处新兴赛道,在异常激烈的创业竞争中,他们以“细分”策略快速切入市场,取得竞争优势,从而成为行业中脱颖而出的“突围者”。有了他们,青岛新兴产业才有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创新奇智科技集团CEO徐辉,2018年2月创立创新奇智,仅用4年时间便带领公司成功登陆港交所主板市场,成为“AI+制造”第一股。在“淘汰率”异常惨烈的人工智能创业浪潮中,创新奇智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对“制造”这一细分赛道的选择。当前,AI技术正处于落地应用期,而制造业则是其中最具前景和市场的应用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创新奇智能像搭积木一样为客户快速提供解决方案,解决了用户痛点。
科捷智能董事长龙进军,带领科捷智能从智能物流入手切入智能制造行业,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家自有核心技术与产品的智能物流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仅用7年时间,科捷智能就走出国门,成为智能制造领域的全球化品牌。目前,科捷智能已在快递物流、电商新零售、家电、家居、医药大健康、冷链、汽配、轮胎、新能源、新材料、化工、通信电子、设备制造、国防军工等行业交付超过500个大型集成类项目,品牌落地海外13个国家。
国产替代,是当前的重大产业机遇之一。瞄准核心零部件国产化,青岛企业家也在加速布局。国华智能装备董事长王广,带领团队专注于精密谐波减速器设计、制造与分析理论的正向研发,从源头创新解决机器人关节“卡脖子问题”,目前已开发四大系列,百余种标准型号,以及十余种定制化谐波减速器,为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光学自动化企业批量供货。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孙欣)
责任编辑:张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