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耀青岛·礼赞模范 | “文明市民”张鑫:深海科技报国的追梦人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6月12日讯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三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鑫十多年如一日,围绕深海极端物理化学环境与生命过程研究的科学需求,突破了“深海高温热液流体光谱原位探测”等核心技术,研制了以世界首台耐高温原位拉曼光谱探针和深海多通道拉曼光谱仪为代表的系列深海装备,构建了深海原位定量探测和长期实验体系;使用上述自研设备首次在南海发现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在深海热液区首次发现自然状态下存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和气态水,发现全球深海沉积物中甲烷被低估20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2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九次作为国家深海航次首席科学家,操作下潜深海ROV机器人一百余次,研究成果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2009年,受国家公派留学计划支持在美国MBARI海洋研究所进行两年科学研究的张鑫接待了一批特殊的来访者---来自祖国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海洋研究考察团”,在提及毕业后的去向时,张鑫坚定的回答:“当然是回国,也许这里的深海技术和装备国际领先,有更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但是我想为国家的深海科技做点事儿”。

面对我国深海探测技术的一片空白,面对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科学”号海洋科考船建设的重大需求,面对新人、新船、新设备的“三新”的境地,2009年回国后,张鑫开始带领一批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青年人从零开始艰难起步。首先摆在他面前的就是“发现”号深海ROV机器人的设计工作,ROV机器人在深海石油工程领域应用广泛,但在我国的海洋科学考察领域的实际应用却屈指可数,国内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张鑫抱着“我们不但能做出来,而且还能做得更好”的初心和决心投入了研制,历经磨难“发现”号深海ROV机器人成功投入使用,成为“科学”号海洋科考船的当家花旦,迄今为止已下潜300余次,获得了大量珍贵的深海数据资料和实物样品,确保了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重大专项顺利进行,研究成果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张鑫也因此获得山东五四青年奖章,成为青年人爱岗敬业的榜样。

从那时开始,张鑫用“白加黑”“5+2”、“常年出海+空中飞人”的工作模式开始为中国深海探测技术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从基础到创新的一次次飞跃贡献力量。在常人看来深海是漆黑一片、寸草不生的,而张鑫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有着繁茂生物群落、有着光怪陆离现象的深海海底。

深海探索离不开常年出海实验工作,从2006年第一次上船开始,张鑫已经连续17年出海30余次、1000多天,足迹遍布太平洋、南海、东海、黄海。从一个博士生成长为我国九个深远海航次的首席科学家。出海需要克服恶劣海况等不利因素,并且耗时耗力,国家投入巨大,这些让张鑫萌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直接在深海建设一个无人的实验室,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深海研究的效率。

张鑫坚定了要将实验室搬到海底的梦想。通过多年在科研一线的坚持,张鑫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光路切换技术,实现了主要光学器件的分时复用,并连续三年将自主研发的深海长期观测系统布放到我国南海冷泉区域,实现深海冷泉长期原位探测与现场实验,成功建设国际首套深海原位光谱实验室并常态化运行。

系列化科技创新让张鑫得到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张鑫获得了2015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2016年度中国海洋工程科学技术特等奖。成果入选2017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2018年获得第22届山东青年五四奖章,2019年获得山东省人民政府“泰山学者”青年专家称号,2020年获得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侯德封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曾呈奎海洋科技奖(青年科技奖)等称号。(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余博)

责任编辑:王逸群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