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型”叠加,全国唯一!国家物流枢纽,青岛功能最全!

流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是决定经济运行效率与效益的引导性力量,也是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反映。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首先畅通物流,畅通物流首先要构建物流大通道,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就是一个有力抓手。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的通知》,共有22个物流枢纽入选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这些国家物流枢纽设施区位优势突出,空间布局、建设运行等基础条件较好,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方案及推进国家物流枢纽落地的总体思路相对成熟。

其中,青岛获批“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如果再加上去年获批的“生产服务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在国家物流枢纽“六型”(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陆上边境口岸型)中,青岛已经叠加了“三型”,在已经发布的45个国家物流枢纽中,是唯一一个,含金量很足,再一次彰显了青岛在国家物流格局中的显要位置。

青岛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节点”双定位城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所在城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和港口门户城市。在新发展格局中,青岛既是内外循环的“双节点”城市,又是国内南北、东西大循环的“双节点”城市。

国家赋予青岛“三型”国家物流枢纽的高定位,为青岛充分发挥在国家开放发展格局中的重要角色提供了有力支撑。

疫情冲击,供应链重构,物流肩负新使命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深远影响,全球供应链正面临新一轮震荡和重组。

随着此次疫情在全球的不断蔓延,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封城”“封国”等防控措施,物流受阻、贸易中断、供应链脱钩。

航运是全球贸易流通的核心载体,也是全球经济领头羊。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报告,2019年全球商品贸易总额在19万亿美元左右。其中,“从商品重量的维度计算,海运贸易量占全球贸易总量的90%;按商品价值的维度计算,则占贸易额的70%以上”。

国际海事战略组织(MSI)指出:“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的扩散,各国为抗击疫情做出了诸多努力,但是检疫措施抑制了消费者需求,致使集装箱贸易量下滑,集装箱船市场变得‘黯淡无光’。”

得物流者得天下。物流是经济运行的流通保障,自然也是现代流通体系中最关键的环节。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

中国并没有与“世界工厂”地位相匹配的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亟待创新与重构。尽管中国进出口额位居世界第一,但拥有的海运船舶及船代公司仅占全球的10%,航空货机也只有10%,国际物流竞争力较低。为应对全球产业链脱钩和供应链中断等可能的风险。

9月9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研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问题,并指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强调要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完善流通领域制度规范和标准,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门近日联合印发《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肩负使命的物流业迎来新一轮发展窗口期。

构建国家物流枢纽的战略用意

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是一项旨在发挥物流枢纽平台支撑作用、促进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的全局性战略工作。

什么是国家物流枢纽?国家物流枢纽是物流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是辐射区域更广、集聚效应更强、服务功能更优、运行效率更高的综合性物流枢纽,在全国物流网络中发挥关键节点、重要平台和骨干枢纽的作用。

2019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印发《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为科学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制定了“顶层设计”。

根据《规划》,国家物流枢纽分为陆港型、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陆上边境口岸型等6种类型。依据区域经济总量、产业空间布局、基础设施联通度和人口分布等,统筹考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等需要,结合“十纵十横”交通运输通道和国内物流大通道基本格局,选择127个具备一定基础条件的城市作为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规划建设212个国家物流枢纽,包括41个陆港型、30个港口型、23个空港型、47个生产服务型、55个商贸服务型和16个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

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指向性非常明确,那就是要——

整合存量物流基础设施资源,更好发挥物流枢纽的规模经济效应,推动物流组织方式变革,提高物流整体运行效率和现代化水平;

补齐物流基础设施短板,扩大优质物流服务供给,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全国性物流服务网络,提升实体经济活力和竞争力;

更好发挥干线物流通道效能,加快推进要素集聚、资源整合和城乡空间格局与产业布局重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深化国内国际物流体系联动协同,促进生产制造、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深度融合,提高国际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加快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在新发展格局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肩负着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艰巨任务,因而加快布局与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近日发布的《关于做好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相关国家物流枢纽要围绕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实施,对内系统整合区域内分散的物流资源,提高区域内、跨区域物流活动规模化组织能力和效率,支撑带动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推动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

对外衔接主要国际物流通道和干线运力,加强与全球重要物流枢纽、能源与原材料产地、制造业基地、贸易中心等的密切联系,为推动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青岛枢纽”被频频赋能

得天独厚的沿海区位是青岛发展物流业的天然优势。

青岛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主要节点”双定位城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所在城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和港口门户城市,在新发展格局中,既是内外循环的“双节点”城市,又是国内南北、东西大循环的“双节点”城市。

青岛在国家开放发展格局中的角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重要,与世界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紧密。10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经济日报社共同发布中国社科院(财经院)重大成果《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8次报告》。在“全球联系竞争力排行榜”上,青岛排名第8位,仅次于上海、香港、北京、广州、深圳、杭州、天津。

这背后是青岛构建起的全球“联系网”:在海上,从青岛港口延伸出去的170多条海上航线,连接着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每年“吞吐”超过6亿吨货物和超过2100万标准箱;在空中,青岛机场开通203条定期航线,通航国内97个城市和国际(地区)29个城市,每周航班密度约3600架次,每年运送旅客超过2500万人,其中出入境客流量超过400万人次。

因此,青岛在国家物流格局中的位置愈发显要也是水到渠成。在《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中,青岛被分别定位为港口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四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是我国类型最全的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之一。

青岛这个定位陆续落地。2019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的通知》,共有23个物流枢纽入选2019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青岛被赋予的类型是“生产服务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今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工作的通知》,共有22个物流枢纽入选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青岛获批“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

至此,青岛被赋予的“四型”定位,已经落地“三型”,成为目前全国类型最为完备的国家物流枢纽。

根据方案,青岛生产服务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选址位于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范围内,采用“一体两翼”空间格局(即以青岛西海岸新区内的制造产业集聚区为依托主体,以新区内的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和董家口循环经济示范区为重点区域),打造青岛生产服务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前湾片区和董家口片区。

青岛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直接承载上合组织物流服务功能,是服务上合示范区建设的核心物流基础设施和先导平台,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高效落实上合示范区“物流先导、贸易拓展、产能合作、跨境发展、双园互动”运行模式的现实需要。该物流枢纽由两个片区组成,分别为上合商贸物流区和胶州湾国际物流区,总占地面积8.75平方公里。

10月24日召开的中共青岛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以更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从人、财、物和营商环境四个维度,找准制约开放的重点、难点、痛点、堵点问题。

其中,在“物”的方面,青岛将通过一系列有力措施,让商贸往来更加自由便利,做大门户大外贸大平台,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具体做法就包括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青岛应当抓住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叠加的战略机遇,打造物流大通道,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并以此为实现肩负的国之重任提供支撑,为城市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附:2019年、2020年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

作者|沈默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