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言热语31|创新发展路径,做大做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青岛市自2014年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以来,已全面建立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本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但是,对比浙江省、江苏省等先进地区,青岛市集体经济发展还存在发展不均、路子不宽、后劲不足等问题。如何创新发展路径,做大做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政协委员、专家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盘活闲置资产打造新业态

青岛市政协常委、青岛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中华: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务工、经商,长期的单向流动模式加剧了城市的拥挤,也造成了农村空心化,部分农户的房子闲置。这些闲置的房产资源受到城里人的青睐,他们出于对“农夫、山泉、有块田”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向往,希望到乡村休闲康养、旅游度假。一些文化创意产业也把乡村视为未来更具潜力的孵化器。

建议在尊重现有制度的前提下,利用集体、农户的闲置资产,打造出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新业态,实现盘活闲置资产的目标。此外,农村闲置的还有部分宅基地。我们应该落实允许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有关规定,探索宅基地自愿退出机制和退出宅基地的统筹利用政策。

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往往不能依靠某种单一资源,村集体也不能单打独斗,农村的河流、山岭、森林等优质资源必须与资本、科技、管理、人才等现代元素融合起来,才能成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青岛要未雨绸缪,从机制体制改革着手,打造复合型发展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进而形成可以学习效仿的范本,推动青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

发展高标准的乡村旅游项目

青岛市政协常委、青岛新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玉静: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需要抓住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风口,推动三产融合,但不能盲目建设,要善于发现蓝海。青岛很多村庄都在发展采摘、民宿或者乡村体验旅游,但千篇一律,组织、经营模式都很单一,对游客的吸引力正在衰减。乡村旅游缺少高品质、有特色的创意农村旅游项目。

前段时间,我在四川调研时,成都青白江区的一些高标准、现代化的乡村旅游项目刷新了我们对乡村游的认知。比如以高端医疗、养老为特色的燕园小镇,以康养运动为主题的云溪漫谷,融合亚欧风情的“国际范”的欧式乡村民宿……青白江区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绿色种养、农业文创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正在形成,也希望我们青岛,以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为契机,充分挖掘乡村独特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实现农村多产业融合,多模式发展。

借鉴“村集体+企业+运营公司+村民”发展模式

山东农业工程学会乡村振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璇:我之前调研过河南省安阳县白璧镇最小的一个村庄——西裴村。西裴村过去是多年的“省级贫困村”,现在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其发展路径对纯农业村、无资源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西裴村创新了“村集体+企业+运营公司+村民”的发展模式。村集体作为股东之一,申请政府资金,投资村庄基础设施,引入专业运营团队,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研学实践。同时鼓励村民创业、参股,村民享有收益优先等优厚条件。运营团队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发了数字化乡村运营平台,村民通过手机就可以查看入股项目每天的收入,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入股以及参与项目建设运营的热情。青岛的一些村庄可借鉴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利用数字化手段,激发村民内生发展动力,为村集体经济发展赋能。

重庆市沙坪坝区丰文街道三河村没有特色农品、新兴产业可依托,一度沦为“空心村”。近年来,三河村利用毗邻大学城的区位优势,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通过“集体经济+艺术家+农户+产业”发展模式,以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参股文创项目,带动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承包农地入股联营,将闲置农房改造成美术馆、茶社、书屋,成为远近皆知的“三河村艺术家村落”。青岛市即墨区、崂山区靠近高校的乡村完全可以复制三河村的成功经验,由村集体出面提供闲置农房作为大学生的创新基地,让大学生有空间免费尝试、免费创造,进而打造农村文化旅游新目的地。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