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青岛人 | 董颖达:躲在聚光灯之外,用音乐“霸屏”

2019年,两部由她担纲配乐的国产电影分别入围柏林和戛纳两大电影节;有她“加持”的剧集总是很火……从文艺电影《地久天长》《六欲天》,到热门剧集《北平无战事》《大江大河》《老酒馆》《天盛长歌》《大明风华》《清平乐》……诸多热门影视作品,几乎都有董颖达的名字,难怪圈儿内戏称她是“锦鲤附体”。

“混迹”影视配乐圈儿不过七年的董颖达近来风生水起,成为影视剧的“另类”流量担当。“董氏旋律”声名赫赫,总能击中入戏者的听觉要害,已是顶流影视IP品质过硬的标配。一不小心,还会被她额外奉上的文字表达欲撩拨得心意难平:《清平乐》中那首郑云龙演唱的片尾曲《寻光》:“人间何处不离殇,笑泯得舍痴狂”,是十足的女文青的哀而不伤。

这位圈儿内争相看顾的业界顶流,说起她渐入佳境的事业,纷至沓来的配乐订单,隔着听筒都能感受到那份谦和。“我还真不是那种争强好胜的性格,从小就胆小,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所以总会用最笨的办法,拼尽全力去做每一件事……”

董颖达常告诫学生,考试不划重点,要把整本书吃透,保证必过。这也是她在美国南加州大学读书时使用的笨办法。音乐创作前董颖达不仅要读透整个剧本,还常到剧组拍摄地寻找灵感,她说唯有如此,才能架构起属于她的、与人物相连接的音乐时空,“我得跟他共情,得真正完全了解他要表达什么。”

2013年回国任教的第三年,董颖达初次实操电影配乐,为电影《额尔古纳河右岸》配乐,就斩获洛杉矶一个电影节的“最佳原创音乐大奖”。对她而言,比奖项更重要的,是终于找到了自己。电影首映时,悄然坐在影院观众席后排黑暗中的董颖达意识到,这才是最令她舒适的氛围。就在这片令她感觉舒适的黑暗里,前排四个女生大赞电影配乐:音乐真是太棒啦!那一刻董颖达开心极了。

从15岁离开青岛,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上学时起,在台前成为焦点对她来说就是一种“不适”。如果众目睽睽之下演奏自己的作品,不适感还会加剧。

“我就是太感性了,不喜欢就没有任何动力去写。一定要找到真正让自己觉得感动的内容,一定是要投注于情感、马上能激发表达的欲望,不吐不快。”对于董颖达而言,音乐创作这项工作只有两种选择:喜欢的和不喜欢的,没有中间地带。这或许正是少年时代的那座城和父母给予她的禀赋,董颖达称之为不易变通的原生个性。

在对青岛的年少记忆里,周围一起学琴的孩子太多,“青岛这个城市,孩子学音乐、学艺术的氛围很浓厚,曾经,相当大比例的家庭以音乐特长为追求,青岛人对孩子好像有更高的艺术期待。”董颖达的父亲曾是青岛歌舞团一名男中音,他亦将未竟的音乐梦想转至对女儿的期许。由此,颖达五岁就开始学钢琴,她参加全市、全省的少儿钢琴比赛,一路过关斩将,第一名是家常便饭。位于贮水山公园的少年宫留下天才少女勤奋的身影,她也顺便实现了父亲的一句戏谑:“能给我弹个伴奏就行了。”钢琴是董颖达最清晰的青岛记忆。曾经拥有北大考古系梦想的董颖达最终走了音乐之路,少了一名冷门考古女生,多了一位音乐情感充沛、气质华丽唯美的炙手可热的女作曲家兼词作达人。

董颖达说,她常常想,如果当初没有父母的坚持,可能自己就不会走上这条路。谈及电视剧《大江大河》的配乐,她说,自己之所以会投入剧中音乐创作,正是带着对父母那辈人以及当下时代与城市变迁的感动,“应当说个体的命运都是跟着国运在走,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比之父辈,我们是幸运的受益者,如歌词中唱的:像一粒不为人知河底的细沙/每一次的冲刷都聚集力量……最终带着梦想,走向海洋。”那首歌的曲和词,都是董颖达发自肺腑的书写。

目前董颖达已完成《大江大河2》的音乐,主题歌是轻摇滚风。片方请了一位不同风格的歌手,对此董颖达很是期待。求变,是她一贯的作风。“关于这首歌,我必须说,它真的很难唱。”其实比难唱更艰难的是要过董颖达这一关,她不仅对于自己的创作一丝不苟,更以对作品演绎的高标准著称。最近一次让她找不出一点瑕疵的演唱是齐豫献声的《大明风华》主题歌,空灵女声硬把她唱哭了:“她唱出了我想要的那个范儿,我想要的,不仅是技术上的完美,更是气质的契合。只能期待,不敢说真能遇到,她真的做到了。”

董颖达一直想为青岛写一首歌,她无法说清这座城市究竟如何塑造了自己,但青岛无疑是她的音乐旅程的起点,那里有年少傲骄的钢琴履历,有很多助她成功的师友。记忆深处,青岛之于她,就是无比投入和热爱的音乐的另一个称谓。她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小秘密:当年上高中时,她所写的第一首钢琴曲就是关于青岛的,还记得给那支曲子起的名为《海老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魏)

责任编辑:程雪涵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