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季候风吹过街道,空气里微微泛起微醺的味道。每到这个时节,青岛人只对标两件事情:要么在喝啤酒,要么在为去啤酒节做着准备。
有人把青岛的文化归结于泡沫的升华,一个是来自海浪泡沫的大海情结,一个是来自啤酒花的啤酒情结。青岛的夏天,深入人心的草根文化有“幸福三宝”一说,即喝啤酒、吃蛤蜊、洗海澡。这时,整座城池开启觥筹交错、光影跳跃的“啤酒时间”。这是夏日的城色,也是最活色生香的草根文化。
■人们对于青岛的夏日探索往往从这座建在工厂原址上的啤酒博物馆开始。 王 雷 摄
“BIER”演化为“啤酒”的原创文化
1898年,德人开放青岛为自由港。对于视啤酒为至高生活主张的德人而言,如何能没有啤酒。最高长官遂写信给德皇威廉二世“诉苦”,威廉二世派人用海轮将酿造啤酒的设备运到了青岛。1903年,由英、德商人共同出资40万墨西哥银元(相当于如今2800万元人民币),在青岛登州路56号建造了啤酒厂,起初名为“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年生产能力为2000吨。民国时,其被认为是远东地区最大饮料啤酒厂,通过汽车火车等,远销全国和远东地区。
外国人在青岛设立啤酒厂之前,汉字里并没有“啤”这个字。1922年出版的《青岛概要》中,最早开始出现“啤酒”字样。也就是说,“啤酒”这个词有可能是青岛人的原创。算起来,啤酒最早是十九世纪末随西方列强来到中国的。在一百多年前,国内还没有“啤酒”这个叫法的时候,青岛人便根据德文“BIER”的发音称为“皮酒”,后来根据其健脾开胃的功效称为“脾酒”,后演化为“啤酒”。
民国时,青岛啤酒就在上海等大城市设有办事处,一天能销售几百箱啤酒。他们还委托电影公司拍摄了一个黑白片广告,在电影开演前播放。广告中,青岛啤酒成为“神酒”一样的存在。广告中表述常饮此酒不但无害还可以健身,更有医治脚气病、风湿病、肠胃病之功效。甚至后来一度传说,在啤酒厂工作的人从来不得癌症。
啤酒最早被归作“饮料”,最先流行也是从国内的高端社交场合开始的。由崂山矿泉水酿制的青岛啤酒被认为富含矿物质,口感醇厚清香,是上流人士非常认可的好评饮料。梁实秋先生曾在《忆青岛》一文中,如是回忆:“一份牛排,佐以生啤酒一大杯,依稀可以领略樊哙饮酒切肉之豪兴。”
1956年以前,青岛啤酒的商标图案是“灯塔”,当时香港的爱国商人建议把商标中的“灯塔”改为更能代表青岛的 “栈桥回澜阁”,并于1958年将修改后的商标在香港注册。于是,有青岛图腾之誉的“栈桥”从此与青岛啤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若干年前,在许多国家,很多人对青岛啤酒的认知甚至高于青岛这座城市。在外乡、外国的青岛人,亦是把青岛啤酒当作味蕾的乡愁。唯有这种酒,才能一解思乡的苦楚。这时,喝进去的不是酒,而是思念、是情感、是回忆,是一切跟家乡、跟青岛有关的过往。
■青岛啤酒博物馆内收藏的百年广告招贴画。 王 雷 摄
啤酒屋是青岛市井标配
如同巴黎的咖啡馆、成都的茶馆,青岛的市井标配可能就是啤酒屋了。啤酒屋是那种隐藏在小巷深处的乐活小美好,几平方米的小屋,简易的桌椅,酒肴也不过几例家常的炸花生米、拌黄瓜。酒屋都是常客驻扎,酒客纯粹,基本只喝酒不吃任何东西。
青岛出现打散啤酒用塑料袋这样的发明并风靡全国,根本就是青岛人的啤酒情结体现在青岛人性格上实惠幽默方面的一个小剪影。尽管青岛人把这不当回事,但还是有好事的外地人把袋装散啤的创造,上升到“青岛一怪”,甚至投射到青岛的地域文化高度。
青岛的营口路被叫作“酒客一条街”,算是高配啤酒屋的规模升级。来这里喝啤酒,一般酒客会去附近的海鲜市场选购食材,然后拿给老板帮忙加工,既新鲜美味又经济实惠。海鲜加工简单,清蒸为上品,其他辣炒或者红烧即可。配上新鲜到爆的啤酒,简直就是一百个手动点赞的好评。酒过三巡之后,喝恣了的酒客,还会赶赴第二场。在路边由小推车支起来的“野馄饨”摊上,再喝上碗馄饨,垫巴上几个肉串,才算今晚圆满。
一般认为,啤酒确实与海鲜最配。喝啤酒、吃蛤蜊、洗海澡,一度被认为是青岛之夏的幸福三宝。甚至外地朋友来青,你要是不请人家搞这三件事情,简直有损青岛人的颜面。
没有散啤的夏天,就像是没放盐的佛跳墙一样寡淡无趣。夏天,卖散啤的地儿密密麻麻散落在全城的各个角落,青岛人可以郑重承诺,夏天的青岛有多少个酒店、饭馆、超市、烤肉摊,就有多少个卖散啤的点儿。
到了下班的时候,提着袋装散啤的人们成为青岛盛夏一景。男女老少喝散啤就跟北京人喝凉白开一样随意自然。有时候走累了,从路边的小店打上一袋散啤,新鲜的冰镇啤酒从大啤酒罐中淌出,喝一口,那叫一个爽啊。喝散啤几乎已成为夏天最好的消暑方式之一。
盛夏,自带一大桶40斤装的散啤大罐到郊外或海边出游,亦成为露天野食的微醺标配。这或许正是啤酒的妙处,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夸脱啤酒能顶国王一道菜。
啤酒作为一种低度数的饮料型酒类,在加速度的世界,创造了温和、无害、普世的小快感。不怎么喝酒的青岛小媳妇到了夏天,不仅会主动给老公打上散啤,炒上几个小菜,而且还会陪着心爱的人小酌几杯。小两口推杯换盏,喝着爽口的小酒,真是为恩爱的感情添砖加瓦。
■青岛盛夏一景——袋装散啤。 王 雷 摄
啤酒节是几代人的青春纪念册
始创于1991年,作为中国十大节庆活动之一的青岛国际啤酒节,已经走过了32年。这个节日像一枚五光十色的万花筒,折射出多姿多彩的时代镜像。貌似这是城市的别样芳华,其实更像很多人的青春纪念册,陪几代人走过一年又一年的青岛之夏。啤酒和啤酒节,已经像“最青岛”的基因,融入青岛人的日常。
1991年6月23日,第一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在中山公园举行。那是上世纪最后一个十年的开端,也是青岛现代服务业的发端之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走来的人们,已经非常乐于接纳和迎合新鲜的事物,越来越多的五彩斑斓,铺陈成光阴的底色。啤酒节的适时出现,成为这种时代新风景的载体。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横空出世的青岛啤酒节,不仅有免费品尝青岛啤酒的小环节,而且还让很多国人第一次见识了国外啤酒的味道。这个节日甫一面世,便瞬间俘获了青岛人的芳心,同时占据着一个灼灼其华的时间维度,旖旎至今。
与节日一道派生出的彩车巡游、饮酒大赛、人满为患的中山公园、体育馆的啤酒节文艺晚会……这些琳琅满目的花式元素,以盛况空前的姿态,营造了一个仲夏的“年味”,更是创造了多个城市的第一。回头来看,当时的啤酒节虽然是第一次,但已经几近完美地搭建了一个城市重大节日的基础架构。此后经年,一届届的啤酒节看似花枝招展,但几乎都是第一届的升级版。想来,啤酒节能够走得这么远,也是情理之中。
啤酒托起青岛夏日嘉年华
啤酒就是青岛夏日最正点的CP感伙伴,可以在青岛全城的任何一个区域,与广场、沙滩、商场、市场、酒吧、公园、超市、夜市、景点、游乐场、啤酒屋、电影院、创意集市等任何一个地标,配搭成好玩、有趣、缤纷的“啤酒节”嘉年华。亦可以与海鲜、肉串、糟卤、香肠、花生米、拌黄瓜、烤肘子等各类烟火气十足的食材,组合成可以令味蕾跳舞的“夏日美食之旅”。
一个节日能够走过三十多年,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存在感。对青岛人来说,没参与啤酒节,这个夏日是不完整的;对外地来青岛旅游的朋友来说,不参与啤酒节,青岛之行是会有缺憾的。
“啤酒节是多年的国内十大节庆之首,亚洲最大的啤酒盛会,世界四大啤酒节之一。2006年第16届啤酒节的数据表明,当届啤酒节对青岛经济,尤其是文旅产业的拉动已达到38亿元的规模,而今又过了17年,理论数值啤酒节对我市经济的贡献应达到百亿规模。”国内知名节庆文化学者、文旅产业规划专家、青岛国际啤酒节资深顾问林醒愚表示,啤酒节是青岛文化的一个大“IP”,这包括了节日的中英文标准名称、LOGO、吉祥物、主题、节歌及节日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衍生品。青岛是一个百年旅游名城,更有30多年啤酒节盛会的荣耀加持。青岛啤酒节的文化应该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统一的、可供传承的文化范式,以贴近民生、营造烟火的精神能量塑造经典的文化力量,这样的节庆才是最有活力和生命力的。(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
责任编辑:张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