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今年的三伏天正式开启,青岛迎来高温、闷热、多雷雨天气,一大波“桑拿天”来袭。根据青岛市气象台预报,12日至14日的白天最高气温依然偏高,沿海一带最高气温在30℃左右,内陆地区在33℃上下。
高温不止于青岛。世界气象组织当地时间10日发布报告称,根据初步数据,世界刚刚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周。近日,我国多地遭遇高温“炙烤”,37℃以上的高温影响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京津冀和山东等地有21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今夏北方高温为什么如此“猛”?市民应如何应对高温天气?记者展开调查。
——小邱调查——
热从何来?
今年夏天,北方地区受到较强的暖气团控制,且影响时间长。
在高压脊形势控制下,天气多以晴热为主,没有云层遮挡,升温加快。夏至前后白昼最长,长时间的日照也为高温的形成和维持“加了一把火”。
全球变暖背景下,夏季气温呈上升趋势,高温天气频发。根据(1991至2020年)气候资料统计,7月7日至7月22日小暑节气期间,青岛市平均气温最低的年份是2003年,为22.6℃,平均气温最高的年份是2017年,为28.3℃。
厄尔尼诺现象会影响副热带高压带的走向,导致北方一些地区气温偏高。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未来三个月赤道中东太平洋将维持厄尔尼诺状态。海温持续上升,叠加中等以上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可能导致极端天气发生频次更多、范围更广、强度更强。
入伏会更热?
入伏是温、湿度的一个总体概括。我国通常在7月中旬左右入伏,副热带高压北抬控制北方地区,出现无雨、高温、高湿的天气现象。三伏天有30天“普通版”和40天“加长版”。今年是“加长版”三伏天,7月11日入伏,8月19日出伏,是自2015年以来连续第9年长达40天的三伏。
入伏后一般以“桑拿天”为代表,与晴热、干热天气大相径庭。就人的个体感受而言,体感温度不仅和气温有关,还受湿度影响。“桑拿天”因湿度较高,身体排出的汗蒸发不掉,热量散不出去,人的体感温度也更高,会感觉到闷热,容易中暑。
未来一段时间,雨带将逐渐北移,北方地区将进入雨季。届时,高温天气从高温干热转为高温高湿。由于雨后湿度较大,市民体感会更为闷热,应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及时补充水分。
高温天气“生存”指南
高温时段减小外出。尽量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或温度较高的环境中活动、滞留,非必要不在10至16时这一气温最高时段外出。
如需外出做好防晒。如果必须外出,应做好防晒措施,如穿浅色、宽松的衣服,戴凉帽、太阳镜,打遮阳伞,涂抹防晒。
补充水分清淡饮食。减少高脂饮食,增加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的食品摄入,控制高糖、酒精饮料饮用和冰镇品食用,多喝电解质水补充水分。
空调温度不低于26℃,定期开窗通风换气。从炎热室外进入空调房,应提前将汗擦干。出汗后要及时换衣,切忌出汗后立即洗澡,更不要用冷水冲澡。适当增加午休,保证睡眠时间。
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如有头晕、恶心、胸闷等不适应及时就医,家里常备防暑降温药,如藿香正气水、风油精,按药物使用说明正确使用。如果症状没有缓解应立即前往医院治疗。
这些症状要警惕
! 先兆中暑:口渴、头晕、多汗、体温稍有升高。
!! 轻症中暑:口渴、头晕、面色红、大量出汗、体温多超过38℃。
!!!重症中暑:意识涣散、肌肉抽搐、四肢无力、血压下降、体温超过40℃。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出现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症状的总称,是热平衡机能紊乱而引发的一种急症。热射病是中暑里最严重的一种,死亡率达50%至80%。
中暑后要迅速脱离高温环境,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补充液体、淡盐水;人工散热,使用湿毛巾冷敷、冰敷腋下、酒精擦身;重症中暑要拨打120及时就医。
——小邱想说——
高温天气不可小觑,
夜间高温甚至会成为
有基础病老人的致命因素。
市民要关注高温预警情况,
尽可能提前采取应对措施,
避免直接暴露在高温下。
您有什么防暑小妙招?
欢迎来“直通12345”平台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