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0届本科毕业生李奔做出同样选择的人不在少数。
“本来打算申请国外的博士,但又感觉自己的能力和发表文章等方面还需要磨炼,用这一年的科研助理经历作为缓冲和准备,也是不错的选择。”华南理工大学2020届硕士毕业生赵小蕊在与学校签订劳务派遣合同后,成了一名实验工程类科研助理。
在媒体报道中,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
科研助理岗位的增加,切实影响着很多毕业生的人生轨迹。这离不开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全国各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大招”。
高校院所“一揽子”配套政策出台
今年4月,复旦大学制定出台《复旦大学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扩大研究生招生和博士后招收规模,调整学校年度党政管理人员招聘计划,鼓励校内各单位设立科研助理岗位等“一揽子”配套政策,开发校内岗位资源,推动各部门、院系、科研机构主动出击,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我们课题组的岗位属于学校首批专设150个科研助理岗位之一,学校会给予一定补贴,鼓励我们吸纳因疫情影响就业困难的本校应届毕业生。”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熊诗圣研究员说。
记者从复旦大学获悉,此前,该校科研助理岗位的招录工作主要由课题组自行开展为主,招聘信息较为零散。今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技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和单位要求,该校在鼓励各科研单位按需增设岗位、进一步加强学校重大科研任务人才储备的同时,汇集了人事处、各院系单位、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等多方合力,整理发布各单位设岗信息,排摸受疫情影响就业困难毕业生的竞聘意愿,精准推荐相关科研助理岗位,全程跟踪招录情况。
“国家政策发布会后,结合科学院的文件,我们第一时间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告诉所里的PI们,科研助理的劳务费、社保等支出都有了保障,提高他们招人的积极性。”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人事处吴闯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该所计划本年度开发科研助理岗位300余个,截至8月份,通过岗位聘用、项目聘用、博士后、人才派遣等多种形式已完成130多个。
敲开学术之门的另一种方式?
采访中记者发现,大部分毕业生将科研助理这份工作当作实现学术梦想的另一种路径。例如,南开大学化学院郭东升课题组就在招聘公告里明确写道,如果工作表现优秀,科研助理可获得组内转博的机会。
“我对科研还是挺感兴趣的,成为科研助理就是冲着其中难得的学习机会,最大的目标是自我提升。”李奔说。
熊诗圣认为这正是科研助理岗位的重要意义之一。“我一直给这个岗位的工作人员说,这是你们的‘gap year’(间隔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可以转换身份,看看科研究竟是什么样子,从而更加顺利地迈向科研路,或者能发现自己到底适合走哪条路。”
他给李奔定下了研究性工作为主、事务性工作为辅的工作安排。他明确表示,不应该把科研助理变作个人助理。
同时也有研究人员表示,他们更希望招收长期科研助理。
“科研助理也并非一项简单的工作,要对课题组比较熟悉,如果有长期人员当然更好,但实际上这个岗位的流动性比较大。”中科院某研究所的课题组负责人李克(化名)告诉记者。
李克说,与在编职工相比,科研助理绝大部分签署的是短期劳动合同,他们的职业成就感、归属感不强,上升通道有限。
“我有一个助理做了两年多,各方面都做得不错,但她还是决定辞职回老家考公务员。”李克说,“虽然工资待遇方面他们和有编制的员工差不多,但有些福利方面还是有差距,给人的感觉不是太好。”
(来源:科技日报 文/操秀英)
责任编辑:杨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