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组团对接,青岛与“最强大脑”双向奔赴

院士组团对接,青岛与“最强大脑”双向奔赴

8月13日至19日,院士们来青考察、调研,一批高端科技成果找到落地场景、一系列“锦囊”支招城市发展

▲贺泓院士在青岛“院士讲堂”开讲。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刚刚过去的一周,青岛接待了一批贵客。

8月13日至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岩、金之钧、王玉鹏、郑婉华,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堦、潘德炉、王国法、贺泓、郭旭升、杨为民等专家学者应邀来青。

在青岛,他们行程满满、步履不停。深入产业园区、高校考察调研,为产业、科研发展“把脉支招”;参加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没有客套和“场面话”,坦诚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走进企业开展交流对接,寻求前沿成果落地转化的合作机会……这一周,院士们留下了“最强大脑”的真知灼见、真情实感的发展建议、领域前沿的科技成果,也抛出了寻求进一步合作的“橄榄枝”。

两院院士被誉为“科研金字塔顶的人”,每一位院士都是其所在领域的领路人,是行业科技前沿的风向标和产业发展的先驱者。

多年来,青岛从不吝啬以最大的诚意为院士服务、与院士对接、谋发展路径。打造院士专家工作站,为企业承接前沿科研成果打开通道;常态化举办院士讲堂,邀请院士大咖现场开讲,深度剖析相关领域的前沿科技形势;成立全省首个院士之家,让院士到青岛像“回家”一样自在和“常态化”。

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高端人才。以智为核、以用为本、以融为要,正加力提速发展的青岛与院士双向奔赴、相互吸引,在诸多领域为院士成果落地培植了沃土,也让各行各业得到了顶级智慧的引领。

院士来青行程“满满当当”

考察、调研、对接,院士们与青岛深入交流的节奏如鼓点般密集。

院士们集体赴海尔卡奥斯展厅、高速磁浮列车实验中心、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海信研发中心等青岛“名牌”园区和企业开展调研,对青岛的产业布局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集体行程之外,院士们还见缝插针地立足各自行业,与青岛企业、高校、园区进行“对口”交流。8月15日下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郑婉华风尘仆仆地赶到了黄海饭店会议中心,来自中德生态园集成电路专班、青岛筑波纳米科技有限公司、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的代表已经提前等候在此了。他们约好了要来一次精准对接。

“院士,我们的纳米清洗技术在实验室成果不错,现在对下一步发展方向有些不确定,您能不能给点建议?”郑婉华甫一落座,筑波纳米科技的总经理林伟就迫不及待地提出了需求。了解了技术和成果之后,郑婉华不仅鼓励企业尽快开展产业化实验,还给出了衬底制造、激光生产等精准的下游产业应用方向,为企业发展指明了道路。为了得到院士的智力支持,来自中德生态园集成电路专班的王俊皓更是现场掏出了“聘书”,邀请郑婉华成为园区特聘专家。

面对企业的热情,郑婉华也给予了真诚的回应,她说:“我团队中有人在做驱动和传感、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等相关研究,你们有相关需求可以随时联系。”这正是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芯片总经理赵峰此行的目的,他兴奋地表示,要争取和院士团队建立合作,提升家电芯片行业的国产化率。原定一个半小时的对接时间已经超时,大家还在恋恋不舍地与郑婉华团队互留联系方式。

这样火热的场面不是“个例”,而是每一场对接的常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科技委副主任王国法与青岛黄海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博士张文龙,围绕煤炭安全高效智能绿色发展和清洁低碳高效利用进行了沟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杨为民和创启时代(青岛)科技有限公司围绕开展氢能领域技术合作进行了对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沈岩和青岛古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生物医学、分子诊断等领域寻求“志同道合”的机会……

有实实在在的产学研合作,也有高屋建瓴的智慧激荡。在青期间,院士专家与青岛市党政领导面对面座谈交流,围绕海洋、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发展海洋科研装备、生物医药、海洋矿产,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化科技创新人员队伍和平台载体……院士们的建议掷地有声,正中要点。

在市科协组织的“青岛院士讲堂”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贺泓围绕自身研究课题,讲授了“双碳”、环保等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与前沿科技形势,对科技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科创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院士们在青岛度过的一周并不轻松。但让院士愿意来、来了有事可忙,双方都收获了满足与希望,这就是青岛与院士互相成就的一场“双向奔赴”。

▲金之钧院士在青岛“院士讲堂”开讲。

青岛吸引力:硬核支持+软性服务

为什么如此重视院士?两院院士是科技创新的引领者,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担得起“国士”之称。

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突飞猛进,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都离不开两院院士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宽广的科学视角作出的重大贡献。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放大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更要发挥院士的重要作用。

何况,每一位院士都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一座资源宝库,影响着一个行业的生态环境。两院院士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获得高质量科研成果、推动产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所以,对城市发展来说,引来一位院士,就相当于引来了先进的理念、前沿的技术、高端的人才、优质的项目,可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顶尖人才和智力支持。

与院士群体密切联系,就是要发挥院士作为科技创新“排头兵”的重要作用,通过“关键少数”带动全面发展,为城市提升创新策源力、科技引领力注入更多智库力量。让院士专家来到青岛、了解青岛,与青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搭建起对接合作的桥梁,正是青岛以实际行动发出呼唤:希望各位院士把目光聚焦到青岛,把更多创新要素链接到青岛,把更多优质创新资源汇聚到青岛,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到青岛,更好地赋能青岛创新驱动发展,更有力地推动科技与经济、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

多年来,青岛也不断通过强化政策支撑、柔性引才等方式,加强与院士队伍的联系。为吸引更多院士,青岛明确提出对自主培养或全职引进的院士等顶级人才三年内发放500万元人才补助,同时大力解决高端人才子女教育、医疗保健、人才住房等问题,为院士专家在青工作生活、创新创造提供“全生命周期”贴心服务。

位于西海岸新区的“山东院士之家”是全省首个院士之家,为打造服务院士的新模式作出积极探索。例如,邀请全国院士专家前来考察指导、休假疗养,组织开展由院士领衔的学术研讨及创新论坛等活动;从本土企业发展需求出发联系院士团队,满足企业发展人才、技术需求……打造院士工作、生活的贴心舒适环境,“院士之家”强化了城市与院士等高端人才的联系,为吸引更多院士的创新成果落地、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郑婉华院士与青岛校企面对面对接。

借院士之智搭上发展“快车”

去年,青岛也曾组织过这样一次院士们的“组团”访问。在那次交流之后,院士们纷纷与岛城科研院所、企业在无泥生物膜技术、矿物加工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可生物降解循环利用橡胶材料等领域对接成功,合作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中。

多年来,无论是通过举办行业大会发出邀请,还是针对需要“定向”求助,青岛与各领域院士的关系始终密切。在不经意间,院士智慧早已“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了百姓生活和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

院士让百姓出行更加便利。地铁8号线过海段区间长、高差大、隧道埋深较深、地质差异性大,需要不断转换施工工法,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湘生来青指导,为过海段顺利推进出谋划策。

院士智慧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领衔的筑境设计团队与青岛市规划院联合制定方案,变百年四方机厂为多功能都市科学城,创建了工业遗产保护与智能制造产业融合的典范园区。

院士让人民健康更有保障。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山东省分中心落户青岛,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送上发展建议,指导中心提升呼吸系统整体“防”“诊”“治”能力。

院士智慧让人民群众餐桌更丰富。201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领衔的国家级研发平台“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落户青岛,青岛由此成为全球海水稻培育的“大本营”。

院士智慧也早已融入城市经济发展的血脉。青岛拥有我国家电领域唯一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要解决行业软硬件高端化和安全的问题,其专家委员会囊括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倪光南,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建华、刘明等行业“大腕儿”;在虚拟现实产业领域,山东的高端研发机构绝大部分位于青岛,全国约70%的虚拟现实科研力量在此汇聚,包括国家虚拟现实研究领域领军人物赵沁平、张军等两院院士及外籍院士48人。

而院士工作站的建设,则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推动着企业实现科技成果的创新性转化与应用,提升了企业科技创新能级与核心竞争力。

不得不提的是,青岛还孕育了以海洋为特色的院士群体。截至目前,在青两院院士共60余人,其中涉海院士数量在全国占比达70%。他们是海洋细分领域的开拓者、奠基人,推动着“蓝色粮仓”“蓝色药库”等大科学计划继续走向深入,引领我国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可以看到,青岛正借院士之智,搭上发展的“快车”。

彼此成就,打造创新“策源地”

吸引院士群体这个发展的“关键少数”,青岛底气何在?“我们彼此需要,所以互相选择。”用这句话来解释或许最为贴切。青岛的发展需要院士注入能量,发展的青岛也为院士“大显身手”搭建了舞台。

青岛是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也是黄河流域重要开放门户,还“叠加”了建设上合示范区、建设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经略海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之重任,发展势头迅猛,发展机遇丰富。

青岛实体经济基础雄厚,工业体系完备,产生了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岛啤酒、中车四方等一批国际著名企业和品牌,为院士团队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试验田”。当前,青岛正聚焦24条重点产业链,加快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用更加齐全的产业链,为院士成果的“对口”落地、转化打造了更加广阔的应用场景。

青岛自主创新实力强劲,创新资源丰富,可以成为院士团队技术创新的“策源地”。目前,青岛打造了三级实验室体系、各级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在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增强城市发展创新力等方面,为院士进一步开展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科学研究、实现创新突破提供了载体。

青岛人才总量和高层次人才数量稳居全省第一。截至去年底,青岛人才总量突破265万人,其中驻青院士占全省60%,国家级人才工程数量,在青博士、博士后数量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人才的汇聚,使得院士团队在青岛“开枝散叶”没有后顾之忧,增添了发展的人才动力。

青岛依山傍海,宜居宜业,交通便利,是院士生活工作的“舒适区”。“碧海青天,不寒不暑;绿树红瓦,可舟可车”,青岛多次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青岛都为院士们提供了舒适、高效、便捷的环境。

当前,青岛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更需要强化科技引领和人才驱动作用。进一步优化城市创新生态,青岛为院士专家及团队集智创新厚植丰沃的“土壤”。瞄准科技管理改革深化、金融服务体系优化、创新成果转化、创新孵化服务提升等关键环节,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推动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加速集聚、互动耦合,为新技术、新产业在青岛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对院士来说,青岛为他们展业搭建了“舞台”,让他们到了以后“有事可干”,一身本领能找到“用武之地”;而青岛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需要强化科技引领和人才驱动作用。

青岛呼唤院士,院士选择青岛,恰如一场甜蜜的“双向奔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文/图)

责任编辑:张慕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