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青岛机会何在

新能源汽车产业,青岛机会何在

步入高速成长期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仍充满变数,细分领域重点“击破”或为突围关键路径

■奇瑞青岛“超级工厂”。 本报资料照片

今年以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领域频频动作的山东魏桥创业集团,于7月底与青岛达成了一项新的合作——将与李沧区就魏桥新能源汽车管理总部、新能源汽车中央研究院等项目开展深度合作。

其中,新能源汽车管理总部将以“轻量化、智能化、电动化”为核心竞争力,推动整车与零部件协同发展;新能源汽车中央研究院将聚焦前瞻技术研究、核心技术开发及应用。

新能源汽车是青岛重点发展的24条产业链之一。近两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风起云涌,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青岛如何突围备受关注。魏桥的加入不仅为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增添了新的砝码,也为重新观察和梳理青岛的产业和发展脉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机会。

变数与机会

尽管魏桥大举入局新能源汽车是很多人没想到的,但不得不说,这正是当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最真实的写照。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到32.4%。根据经济学中经典的“S型曲线”理论,当一项创新产品的市场渗透率超过20%,则表示该产品由最初的市场导入期进入高速成长期。在这一阶段,由于技术和消费者都愈加成熟,市场竞争更加充分和剧烈——先入局者想方设法保持竞争优势,后入局者则期待瞄准机会后发制人。

换言之,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格局仍然充满变数。正如高合汽车创始人丁磊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谈道,“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竞争其实才刚刚开始,至少未来十年行业竞争格局仍会不断调整”。

竞争和变数意味着新的产业机会将不断涌现。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何去何从,在于能否把握住这些机会。

这些年,青岛大力发展汽车产业,几乎从零开始一步步构建起一条千亿级汽车产业链。目前,青岛拥有整车生产企业9家,已建成产能超过130万辆,位居全国城市前列。这些产业积累将成为支撑青岛参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竞争的重要“底牌”。

“新能源汽车在驱动方式、产品理念、商业模式等方面颠覆了传统燃油车,但二者并非完全割裂的,很多产业经验以及供应链是可以复用的。”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两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走向也在不断印证这一点。造车新势力用新鲜科技和创新服务快速占领市场之后,目前面临供应链、大规模生产和交付能力的考验。传统车企则依托完善的体系能力加快转型,一些传统车企培育出的新能源汽车新品牌已经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市场表现越来越强劲,所有车企未来都将把更多资源向新能源产品倾斜已经毋庸置疑。据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介绍,下一步,青岛将加快存量企业产能爬坡和扩能改造,推动更多新能源车型导入青岛。

事实上,尽管青岛在新能源汽车产量上与国内领先城市相比仍有一些差距,但近年来在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取得的成效可圈可点。

过去,研发创新是青岛汽车产业公认的弱项。但如今,高合汽车研发中心、一汽解放研发能力提升项目、魏桥新能源汽车中央研究院等项目相继落户,实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向前端的有效延伸。

这些改变都为青岛更好捕捉产业机会带来了新的可能。

商用车,重要突破口

将机会转变为产业发展实际,青岛需要找到突破口。

基于自身比较优势以及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发力新能源商用车成为青岛产业上下的一个共识。

与新能源乘用车相比,新能源商用车仍处于“爆发的前夜”。新能源商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2022年新能源商用车销量为33.8万辆,同比增长78.9%,全年渗透率为10.2%。而中重型新能源货车渗透率更低,尚不足3%。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商用车是汽车中的碳排放大户,占全部汽车碳排放的60%左右。而目前,我国货运仍以公路运输为主,2022年我国公路货运占比高达73.3%,对商用车需求巨大。在“双碳”目标下,商用车减排迫在眉睫。

良好的商用车产业基础则为青岛增添了底气。一汽解放青岛公司是解放卡车在国内的两大生产基地之一,已经构建起覆盖重型、准重型、中型、轻型产品的产品矩阵。

面对新能源商用车的产业趋势,解放在青岛加码布局,建立了一汽集团在外埠的首个整车研发中心——解放青汽研发能力提升项目。项目投用后,将重点聚焦大数据分析技术、智能网联关键技术、汽车电子电气核心总成开发技术、测试仿真技术和创意造型技术等,开展包括燃气及新能源等商用整车设计和开发。

“此外,在氢燃料电池技术路线上,青岛也布局了美锦项目。以龙头企业为带动,抢抓行业发展窗口期,打造国内新能源商用车生产基地。”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同于乘用车,商用车应用场景多,产品分类细,产品创新格外依赖场景支撑。青岛也正大力推动商用车产业链畅通供需对接渠道。去年,青岛依托“链万企”平台首次举办商用车供需对接大会,达成订单1200余台,成效显著。未来,类似对接将成为青岛推动产业发展的常态。

汽车电子,下一个蓝海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整车制造十分重要。但若只盯着整车制造,未免会被限制住思路。

事实上,整车对产业和经济的带动作用固然明显,但零部件配套等所能产生的带动效应也不应被“低估”。在国内城市中,宁波就是一个以“整零协同”发展,带动汽车产业壮大的例子。据宁波2020年官方数据,整车制造对整个汽车产业产值贡献只有约1/3,而其余2/3均由汽车产业链上其他企业贡献。

智能网联是新能源汽车区别于传统汽车的重要特征。汽车变身智能移动终端,产业跨界融合的属性更加突出,给青岛突破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机会。

行业数据显示,目前普通新能源汽车中汽车电子占整车成本约30%。随着车辆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对汽车电子的需求还将继续上涨,汽车电子在整车中的价值还将进一步扩大。据测算,预计到2025年汽车电子在整车中的成本有望达到60%,而中国汽车电子市场规模到2026年有望达到1486亿美元。

发力汽车电子自然也成为青岛塑造新能源汽车产业优势顺理成章的选择。

众所周知,家电电子是青岛最具优势的产业领域。如今,企业的触角已延伸至汽车电子领域。海信已明确将汽车电子列入未来重点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除与显示相关的车载显示之外,海信在智慧驾驶、车路协同、智慧驾驶舱以及新能源汽车综合热管理系统等领域均已落子布局。海尔则通过并购、投资等形式布局了智慧充电、智能网联汽车服务等业务。

这些已经深深扎根于青岛的产业资源,将有助于青岛在汽车电子领域更快有所突破。据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介绍,目前青岛正谋划在崂山区构建汽车电子产业集群,依托既有产业基础叠加区位优势,吸引更多人才和企业落户发展。(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孙欣)

责任编辑:张慕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