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香港中路一栋高层楼宇上有住户突然发病导致心脏骤停,危急时刻工作人员想到了AED,却因距离太远,未能及时派上用场,最终患者送至医院因抢救无效被宣告死亡。这起事件的背后,让人叹息生命无常的同时,加紧、加密AED的配置应尽快提上议程。目前,青岛已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场所配置AED的通知》,提出力争到2021年底实现所辖区域AED配置全覆盖。
地铁五四广场站自动售票机旁的“爱心共享站”放置AED。
突发
高层楼宇中一场“遗憾”的接力
明天和意外,你永远不知道哪个会先来。香港中路上有一栋商住两用的高层楼宇,“救命神器”AED安装在了一楼大厅。就在前不久,住宅区中间楼层有一名中年男子突然倒地,命悬一线。接到业主的呼叫后,物业工作人员立刻赶到现场,发现患者心脏骤停、没了呼吸后,拨打120电话的同时寻找AED。据知情人士介绍,当时工作人员通过对讲机联系一楼人员,快速拿到了AED,但是送的过程中,因等待电梯等原因耽误了时间。当工作人员抱着AED赶来时,120急救人员也到达了现场,此时已超过了“黄金4分钟”。患者被拉到就近的医院抢救,但很遗憾的是,经抢救无效被宣告死亡。面对这场突发的意外,工作人员有意识地启动了生命接力,但是由于AED配备少、距离远,最终只换来一声叹息。
调查
有AED却不敢用,一度成摆设
“我还记得,在AED推广初期,青岛有一家商场配备了AED,但是他们不敢拿出来让人用,一直放在库房里,主要原因是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培训,他们担心如果人没救活,商场是不是要被追责。”李红娟是悟空智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培训部部长,参与青岛“第一响应人”培训工作,她介绍的这一情况并非个例。“如果不敢用,那么AED就是个摆设。”李红娟在每次培训课上会向学员们介绍,我国有“好人法”,学会了急救知识,在关键时刻可以挺身而出,法律会保护你,打消大家的顾虑。此外,还有许多人并不了解AED。记者随机调查了20位市民,只有7个人知道AED是用来抢救心脏骤停的。“根据我国法律规定,AED就是为非专业的普通公众设计的。经过培训的你可以用,在120指挥中心的调度下也可以用,在紧急时刻,一个人做心肺复苏,另外一个人就可以去找AED。因为它是安全的,并且有语音提醒,指示非常清晰,所以操作它的风险就非常小。”李红娟说。
地铁五四广场站自动售票机旁的“爱心共享站”放置AED。
探访
公共场所找AED,可询问工作人员
自2018年起至今,青岛市通过政府投资、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政策支持等不同方式,在全市公共场所、大型写字楼、企事业单位以及部分大学校园等单位配置519台。在山东省内,青岛是AED投放密度最大的城市。
近日,记者在青岛地铁五四广场站、苗岭路站、李村站等找到了AED。以苗岭路站为例,在D出站口,记者在自动售票机旁的“爱心共享站”找到了AED。在“爱心共享站”的侧面,醒目的红字写着“AED 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有个指示灯一闪一闪亮着,提示设备电量充足,随时待命。值班刘站长告诉记者,AED24小时不设锁,方便市民第一时间救助患者使用。如果乘客找不到或者不会用AED怎么办?据介绍,AED是按照1:10的比例配备的,也就是说,一台AED周边会有10个持AED使用证的人,他们可能是乘务员、站长、安保人员、物业工作人员等。因此,在公共场所遇突发情况,你可以立刻咨询工作人员,他们不仅能带你找到AED,还会使用AED。
案例
一次除颤救回马拉松选手
当发生心脏骤停时,心肺复苏术加上AED除颤仪一起救治,救治率更能大幅提升。在心脏骤停发生1分钟内行电除颤,患者存活率可达90%。据青岛市应急局指定的合作单位——悟空智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统计,AED在多次突发情况中派上了大用场。2018青岛胶州湾大桥马拉松赛事上,有一名选手突然倒地不起,没有了心跳,脸色惨白,命悬一线。幸运的是,正好有急救人员携带AED负责赛事保障。急救人员分析判断,选手为心脏骤停,立刻使用AED除颤,且一次除颤成功,又配合心肺复苏,选手的呼吸、心跳恢复,总抢救时间约30分钟。除了体育赛事,AED还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有一名老人正是使用AED,成功抢救了老伴的生命。
什么是AED?
当心跳骤停时,最佳抢救时间是“黄金四分钟”。如果施救者利用除颤器对倒地的患者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是最有效制止猝死的办法。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又称自动体外电击器,是一种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使用的便携式医疗设备,被俗称为“救命神器”。AED能够自动识别异常心律并给予电击除颤,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成功率远高于徒手心肺复苏。
两种办法操作AED
1.使用者无需具备专业背景,机器能自动发出语音提示,在接受一定时间的培训后,即可使用“救命神器”。
2.拨通120急救电话后,可在接线员的指导下按步骤操作。
越来越多的市民接受应急救护培训。
新闻延伸
每10万人配置10-20台
今年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有8位委员先后提出了3件关于在公共场所、学校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的提案,建议在公共场所、学校等人员密集区域配备除颤器,科学规划布局急救网络体系,建立AED共享信息平台,让市民群众“找到、会用、管用”,发挥其应有的急救作用。可喜的是,委员们的提案正在落到实处。
在《关于进一步推进公共场所配置AED的通知》中,提出大力推进公共场所AED配置:日均流动人数大于1000人次的场所,如大型商场、车站、机场、地铁、会展中心等,在直线距离每100米范围内至少配备1台AED;日常固定聚集200人的场所,如星级酒店、写字楼等,每场所至少配备1台AED……《通知》指出,各单位可以自购或采用“青岛模式”(企业投资商业运营+AED)等方式配置AED。各区(市)要根据区域人口技术及急救需求等因素,按照“每10万人配置10-20台AED”标准,分阶段实施推进,力争2021年底实现所辖区域AED配置全覆盖。
据了解,到年底,青岛市的AED将争取投放配备到1000台。下一步,将组织人员逐台核实AED安装位置、联系人、联系电话等信息,在“学会应急”微信公众号公布,对接高德、百度地图准确发布位置信息,让市民通过手机即可以迅速找到附近的AED进行救援。同时,青岛市应急管理局将加大急救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结合“第一响应人”活动,充分利用报刊、网络、现场培训等渠道,开展公众急救和AED操作培训及公益性宣传等活动,年内AED培训持证上岗人数达到1350人以上。
记者手记
危急时刻 不要做旁观者
从5月开始,记者跟随市妇儿医院急救复苏科普团在五四广场、台东步行街、栈桥景区等地“摆摊”教心肺复苏和如何使用AED。“学会心肺复苏有多重要?关键时刻能救人一命!”说起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市妇儿医院内镜中心主任任悦义的回答总是这样斩钉截铁且强势。在医护人员一遍遍耐心的教学下,许多市民和游客是第一次跪在模型前练习心肺复苏,年龄最小的体验者仅5岁。小孩子虽然不能完成心肺复苏,但是危急时刻,谁都不是旁观者。“大人施救的时候,孩子可以去找AED,把AED拿来,这就帮了大忙,它的操作很简单,可以说是‘傻瓜机’,没准人就救过来了。”任悦义说。
对标发达国家,急救知识的培训是面向全民的,从童叟到青年,几乎人人都会用。在意外发生时,如果你可以挺身而出,也许能避免悲剧的发生,挽回生命的同时,也挽回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市民正在接受心肺复苏培训。
新闻内存
公共场所AED配置
日均流动人数大于1000人次的场所,如大型商场、车站、机场、地铁、会展中心等,在直线距离每100米范围内至少配备1台AED;
日常固定聚集200人的场所,如星级酒店、写字楼等,每场所至少配备1台AED;
推进中小学普及AED配置;
对急救专业人员在5分钟内无法到达的大学体育场、操场等地,中等规模以上的养老院(大于80张床位)及其他健康养护机构等,至少配备1台AED;
在举办马拉松或者其他极限运动等体育赛事时,在活动沿线每1.5公里临时配置1台AED;
各区市政府要将社区(村)急救模式纳入区域救援体系建设,力争每个社区(村)配备1台AED;
城市建成区高层楼宇、住宅小区的物业服务中心至少配置1台AED;
社会其他公共场所,按照第一目击者能够3-5分钟之内获取AED并赶到患者身边的原则,配置相应数量的AED。
小贴士
两膝分开,与肩同宽;
乳头连线,中点按压;
双手叠加,贴腕翘指;
肩肘掌轴,垂直胸骨;
挺胸翘臀,腰部发力;
按压快速,回弹充分;
手不离胸,大腿支撑;
按压劳累,定时换人;
持续按压,减少中断。
急救科普
遇紧急情况,你该这么做
为普及急救知识,李红娟提供了一份急救培训时的口诀和步骤,供读者学习参考。
评估现场环境安全,我已做好个人防护。跪在伤患双腿骑肩,双膝岔开与肩齐宽,距离一拳,在两耳处分别轻拍重唤,患者无意识。表明身份,快来人啊,这里有人晕倒了,我是急救员,这位先生请帮忙拨打急救电话,把AED取来,并将结果反馈给我,现场谁会急救,和我一起来救助。
打开衣服充分暴露胸复,观察有无呼吸,5-10秒没有呼吸,实施心肺复苏。用手掌的根部,在两乳头中间。
清理口腔异物,双手四指并拢,放在脸颊处,双手拇指按住下巴,用余光观察有无异物,用双手将头部侧转,用一只手指挑出口腔异物。人工呼吸,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捏住鼻子,呵气1秒,连续2次。5组。伤患已恢复呼吸,穿衣保暖,侧卧位。随时观察呼吸,等待120的到来。(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 于波/文 徐常青/图)
责任编辑:荣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