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船企:大船出坞 订单涌来
上半年全市船舶与海工装备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2%
世界顶级散货船、油船船东和世界知名班轮巨头在北海造船下单建造高端绿色船舶。
世界造船和航运的重心正在发生转移。上半年,中国在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上位居世界第一,新接订单量占国际市场份额72.6%。与此同时,中国船东名下船队规模首次超越希腊,成为全球最大船东国。
全球订单纷至沓来,在青岛这个中国重要的船舶制造基地感受明显——
走进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厂区,机器轰鸣、焊花飞溅,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为中信金租建造的21万吨散货船首制船刚刚海试归来,靠泊在码头上。这个船长300米、型宽50米、型深25.2米的庞然大物,已成为北海造船的主建船型,手持订单稳居全球第一。
前不久,北海造船联合中国船舶工业贸易有限公司,又与欧洲油轮巨头Euronav公司签下首单31.9万载重吨超大型油轮建造项目,填补了青岛市乃至山东省超大型油轮订单的空白。同一时间,华通集团所属青岛造船厂为希腊Danaos集团建造的5900TEU集装箱船开工,在中型运输船领域的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超大型矿砂船建造交付稳居全球第一,大型散货船、船用低速柴油机、压载水处理系统市场占有率居全球前列,10万吨级养殖工船、超大型油轮、新一代中型集装箱船等高技术船舶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在全球航运市场,以北海造船、青岛造船厂为代表的青岛船舶工业已然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硬核”力量。
据统计,2022年青岛造船完工量220万载重吨,占全国比重达5.8%。今年上半年,青岛船舶与海工装备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2%,重点监测企业完成工业产值占全省45.9%。
造船三大指标全面增长
观察船舶工业运行情况,造船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是全球通行的参考值。
作为“链主”企业,北海造船三大指标全面增长,全年经营承接额有望突破百亿目标,凸显了青岛在全球船舶高端制造业领域的实力。
造船完工量方面,上半年北海造船交付8艘船舶,共计140万载重吨,包含6艘21万吨散货船和2艘7万吨木屑船,交船数量和去年同期持平,交船吨位同比增长6.1%,完工船舶销售额达31.22亿元。
新接订单量方面,上半年北海造船新承接5艘船舶,包括4艘21万吨氨Ready散货船和1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共计94万载重吨。
手持订单量方面,目前北海造船手持订单49艘,包括36艘21万吨散货船、10艘5500TEU集装箱船、2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和1艘31.9万吨超大型油船。
修船是船舶工业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海运价格回归正常之下,船公司安排旧船进厂维修来保持运力平衡,部分船舶进行尾气脱硫装置加装等环保改装业务,以适应越来越严格的碳排放要求。上半年,北海造船抓住市场有利时机,修理船舶90艘,修船销售额6.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5%和31.2%。
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青岛唯一国有地方造船企业青岛造船厂推进转型升级,生产计划已经排至2025年底。
上半年,青岛造船厂共交付3艘船舶,其中5900TEU集装箱首制船交付CMB公司,2艘500TEU集装箱船交付湖北港口集团下属航运公司;下半年,计划开工3艘船舶,交付5900TEU集装箱2号、3号船以及深远海养殖网箱。
引领绿色船舶制造转型
除了订单数量大增,青岛船企的订单结构也在发生变化,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绿色船舶表现突出。
与以往不同的是,本轮全球造船业的超级景气上行周期,不仅有老旧船舶常规更替的因素,还有航运业脱碳政策的强有力驱动。
全球海运业主要燃料是柴油,每年海运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左右。随着国际海事组织修订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欧盟将航运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航运业正在加快能源转型进程。分析机构克拉克森发布的报告显示,今年前7个月,共有285艘新船订单为替代燃料船舶,占同期新船订单总量的46%。
在氢、LNG、甲醇、氨等替代燃料中,氨燃料具有不产生二氧化碳、来源丰富、能量密度高、容易液化等诸多优点,被视为船舶脱碳的首选。
北海造船将船型绿色化、智能化研发放在首位,LNG、氨、甲醇等新燃料技术方案均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氨燃料推进技术研发走在行业内前列。目前手持21万吨散货船订单中,绿色船型占比超过80%,首制LNG双燃料船型计划于年内交付。北海造船还与中船重工船舶设计研究中心共同研发了氨燃料动力纽卡斯尔型散货船船型和新一代甲醇燃料动力32.5万吨超大型矿砂船船型,并积极与船东洽谈船型新造项目。
世界顶级散货船、油船船东和国际知名班轮巨头在北海造船下单的多数为高端绿色船舶。欧洲知名船东CMB公司下单24艘21万吨散货船,其中20艘为21万吨氨Ready散货船;日本商船三井下单了4艘21万吨LNG双燃料散货船;法国班轮巨头达飞下单了10艘5500TEU集装箱船;欧洲油轮巨头Euronav公司下单建造的超大型油轮,可配置2个6000立方米氨燃料储罐,实现全航程“零碳”运行。
今年,青岛造船厂也调整了产品结构,在以往的主力散货船之外,主攻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船型,成功签下1000TEU集装箱船等新产品订单,不断推动氢、氨、甲醇、LNG等清洁能源动力的研究和应用。青岛造船厂交付的5900TEU集装箱船配备氨/柴双燃料驱动系统,满足2020年后所有最新生效的国际海事组织公约规范,是全球新一代中型支线集装箱船舶产品。
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力
“青岛造”船舶能够闪耀全球,与产业链上的协同发力密不可分。
青岛将海洋装备产业列入全市实体经济振兴发展重点打造的7大优势产业链之一,拥有北海造船、青岛造船厂、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中国石油海洋工程(青岛)有限公司等船舶海工龙头企业,以及中船发动机、青岛双瑞、海西重工等一批配套企业,集聚了中国船舶集团海洋装备研究院及6所船舶技术研究所分部、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等创新载体,形成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态势。
以北海造船为例,已承接建造青岛国信集团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今年再次联手建造2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其本地配套企业包括中船发动机、青岛锚链、青岛双瑞、海德威等40多家供应商,涵盖了主机、压载水处理系统、锚链、救生艇、锅炉、油漆、柴油、燃料油等,带动上下游共同攻关核心技术。
今年3月,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举办“链万企”船舶与海工装备行业供需对接活动,北海造船、海洋石油工程等7家行业整船整机企业及60余家配套企业参加现场供需对接。
当前,青岛正在实施强链补链行动,绘制精准招商指导目录和招商图谱,加强与中国船舶集团、中海油集团等央企总部的对接,积极争取更多优质资源和项目在青布局,中船青岛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示范项目签约落户,潍柴(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中心等一批项目正在加快建设。
从青岛启航,更多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正在加速驶向全球。(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责任编辑:张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