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最大规模海草种子种植工程启动


将海草的种子收集起来,像包汤圆一样,用泥丸包住10到20粒,再“下”到海里……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唐山海洋牧场有限责任公司在唐山海域联合开展大规模海草床修复工作,一次性播种海草种子100万粒,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海草种子种植工程。

海草退化是公认的全球性问题,我国海草同样面临着严峻的退化形势。在海草床生态问题日益得到重视的同时,如何保护和修复也成为当前最迫切的需求。

采集到长有海草种子的生殖株,“打包”飘在海上继续成熟一两个月

每到夏初,海草的种子就会开始成熟。作为地球上唯一一类可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被子植物,从河口到海洋,从潮间带到水深超过50米的海区,海草均可生长。当海草连绵大面积分布时,这样的区域被称为海草床。

不过,近三十年来围填海、破坏性挖捕、水产养殖和生活排污等活动,已经直接影响海草的生存;互花米草的入侵,也在导致海草床严重退化。如今,我国的海草床主要有南海和黄渤海两大海草分布区,其中黄渤海海草分布区的乐亭—曹妃甸海草床最具代表性。

本次海草修复项目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周毅介绍,海草修复项目的种子采集就是在乐亭—曹妃甸海草床开展。乐亭—曹妃甸海草床是目前国内发现面积最大的鳗草海草床(29.17平方公里),也是我国温带海域面积最大的海草床。不过,受水质污染(透明度降低)、渔业生产作业等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该海草床同样受到严重威胁,部分区域海草已经消失。本次海草修复项目的修复工程就是在没有海草分布的适宜海域开展的。

今年6月下旬,海草修复项目组开始在乐亭—曹妃甸海草床采集海草种子。“2个博士生、1个硕士生,外加二三十个雇工,干了接近一周。” 周毅说,海草种子只能通过人工的方式进行采集,但不必只采集成熟的种子。采集到的生殖株,可以“打包”飘在海上继续成熟,这个成熟的过程几乎不会降低成熟种子的产量。

泥丸播种法,能够有效应对海草种子“随波逐流”问题

2018-2019年,项目组运用直插法、根茎绑石法等方法在未有海草分布的适宜海域开展多次海草植株移植修复工作,修复效果显著,海草成活率均达90%以上,修复区面积超过100公顷。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项目组今年开始实验海草种子种植工程。“海草种子种植与海草植株移植修复并不相同,与在陆地上种植也不相同。”周毅说,海草种子种植是种在海底,容易受到水流的冲击,使得种子滞留在海底表面,易被动物吃掉,同时滞留在海底表面的种子在春天萌发之后,比重变轻,随波逐流漂到岸边,也容易造成死亡。

在这种情况下,项目组创新播种方法,首次对海草种子开展泥丸或泥盒播种法,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我们的团队从10月中旬开始播种,又是干了接近一周。” 周毅说。

明年4月份,播下去的100万粒鳗草种子就会开始萌发。周毅表示,项目组将持续进行恢复效果追踪,并不断加大对海草床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青岛近海海域历史上曾分布较广的海草床,如今只有在汇泉湾、青岛湾等几处海域零星分布。” 周毅说,作为我国近岸海域的典型生态系统,海草床不仅在初级生产、改善水质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为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产卵场、育幼场和食物来源,并具有护堤减灾和气候调节等功能。项目组前期在青岛沿海也开展了一定规模的海草修复工作,今后将加大修复力度。本次通过在乐亭—曹妃甸海草床的修复探索,将为青岛的海草床修复提供借鉴和经验。(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李勋祥)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