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沪联动 江海相融
青岛向全球发出“海洋之约”
——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上海)推介恳谈会举行
黄海连着东海,青沪携手共进。
8月30日,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上海)推介恳谈会(以下简称“推介恳谈会”)在上海前滩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本次会议由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青岛市委海洋发展委员会办公室、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政府、青岛国际邮轮港区服务管理局联合承办。大会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来自政府部门、航运领域国际组织、代表企业、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等各方面约260人参加。
推介恳谈会上,山东省委副书记、青岛市委书记陆治原致辞,并向全球广大企业家、各界投资人发出“海洋之约”,自然资源部有关领导和国际航运机构的负责人现场致辞。会上,发布了青岛市海洋人才发展环境及政策、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发展规划(2023-2030)等一批具有首创性的海洋政策,围绕青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进行推介,举行青岛国际邮轮复航暨蓝梦之星号邮轮首航发布仪式,签署11项战略合作协议和14个海洋重点项目。围绕当前全球航运服务、船舶海工等领域热点话题,10位行业头部企业和机构负责人作主旨发言,为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助力献策。
以“海”为媒,青沪携手使命在肩、同频共振
青岛与上海,一个位于黄海之滨,一个身处东海之畔,分别是我国北部海洋经济圈和东部海洋经济圈的代表城市,共同肩负着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重要使命。此次青岛到上海举办推介恳谈会,既是一次海洋发展的学习互鉴,也是一次思想火花的交流碰撞。近年来,上海在发展国际航运贸易金融方面一直走在前列,是青岛努力学习追赶的榜样。
上海是国际知名的航运中心、金融中心,2022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730.3万标准箱,连续13年排名世界第一;口岸贸易总额突破10万亿元,保持世界城市首位;金融市场交易总额从2017年的1428.4万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近3000万亿元,国际航运中心影响力稳步提升。与上海相比,青岛同样具备良好的港口条件和突出的交通区位优势,但在航运金融、国际贸易综合服务、法律服务、交易服务等现代航运服务业方面规模偏小。
推介恳谈会上,陆治原指出,青岛是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区位优势独特、产业基础扎实、创新氛围浓厚、生态环境宜居,特别是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禀赋,海洋港口条件优良,海洋产业发展迅速,海洋科研优势突出,海洋文化特色鲜明,拥有向海图强的广阔空间。当前,我们正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聚焦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目标,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持续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青岛市将着力打造一流海洋港口,加快集聚航运、贸易、金融、信息等高端要素资源,推动青岛港加快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转型。大力发展海洋制造业,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加快提升船舶海工等海洋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塑造海洋产业发展新优势。着力打造“蓝色粮仓”,创新发展养殖工船、深水网箱等模式,大力发展深海养殖装备、智慧渔业、海洋种业,推动海水养殖提档升级。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发挥海洋重大创新平台作用,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努力将海洋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持续优化海洋生态,强化海洋综合治理,打造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的美丽海洋。诚挚欢迎各位企业家朋友关注青岛、投资青岛,做青岛海洋发展的“合伙人”。青岛将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广大企业在青投资顺心、创业安心、生活舒心。
以“海”增势,海洋发展亮点纷呈、蓄势待发
海洋是青岛的突出优势和鲜明特色。今年以来,青岛市组织举办了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北京)推介大会、海洋重点项目观摩“亮绩”“赛绩”活动、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区(市)擂台赛,完善了海洋工作的一整套思路打法。这次在上海举办推介恳谈会,是青岛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又一次尝试,借助上海国际知名的航运中心、金融中心这个“巨人的肩膀”,向全世界推介青岛海洋发展优势,吸引全球海洋高端航运业态和知名企业来青发展,擦亮“青岛海洋”这块金字招牌。
海洋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按照中央赋予的“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定位,2022年,青岛明确提出“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和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目标,出台加快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意见、五年计划和三年行动方案,把发展海洋经济摆在突出位置。会上,青岛发布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围绕海洋创新、海洋经济、海洋生态、海洋开放、海洋治理、海洋文化六个维度,创新设立了40余项具体评价指标,既为青岛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提供了目标指引,也将对全国现代海洋城市评价提供有益参考。
海洋人才,是海洋发展的主力军。青岛是孕育海洋人才的“摇篮”,拥有20位全职住青涉海院士,海洋人才总量达37.6万人。为推动更多涉海人才“近悦远来”,会上发布了青岛市海洋人才发展环境及政策,聚焦“人才强青”计划和海洋人才集聚计划,围绕海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观测探测和海洋生物育种等四个领域,实施“以才引才”“平台聚才”“企业揽才”“转化助才”“服务留才”五大行动,以真金白银的政策吸引集聚一批海洋领域领军人才来青创新创业。
海洋平台,是支撑海洋发展的重要阵地。青岛汇集了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一批国字号涉海院所、高校,涉海资源集聚度全国第一。2023年,我国首个“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在青岛落地,着力打造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创新型平台。会上,青岛还发布了“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发展规划(2023-2030),明确了“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的发展目标、重点工作等内容,加快海洋高能级平台建设,为深化国际、国内涉海单位交流合作提供了方向指引。
以“海”汇智,各界精英齐聚一堂、谋远共赢
海洋企业、海洋人才是海洋事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大会以“青沪联动 江海相融”为主题,邀请了国内外来自船公司、船舶海工制造、航运金融与保险、航运经纪与船舶管理、海事仲裁与法律服务、船级社等6个方面150余家行业头部企业和机构参会,聚众智、谋良策、开新局。
会上,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达飞轮船(中国)船务有限公司、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交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必维船级社(中国)有限公司、中国船东协会、上海航运交易所、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务周刊等企业和机构的10位嘉宾,围绕当前全球航运贸易的热点焦点话题作主旨发言,通过对话交流真知灼见,碰撞出一系列海洋发展的智慧火花,为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拓宽了眼界、拓展了思路、拓辟了路径。
中国船舶集团是世界最大船舶集团,是我国船舶工业的骨干力量、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力量、海洋装备发展的引领力量。中国船舶集团副总经理盛纪纲表示,海洋科技装备是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中国船舶集团在青岛布局科研机构、造修船企业、船舶配套企业等16家,着力在海西湾构建船舶工业全产业链生产要素,推动优势生产资源向海西湾地区聚集,支撑青岛船舶工业经济发展。下一步,将聚集海洋科技装备、现代海洋渔业、传统海洋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海上风电等领域,深入推进海洋产业发展,助力青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上海电气集团是一家世界级、综合性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作为国内领先的风电整机制造商与服务商,连续7年海上风电装机全国第一,持续引领海上风电发展。上海电气集团副总裁金孝龙说,上海电气在青岛建设的上合风电装备产业园项目首台机组已于今年6月下线并正式投产,目前正将青岛作为新能源产业的战略重地、重要的产业基地和示范基地,未来将发挥自身在能源领域的综合优势,在青岛打造现代海洋能源岛,加快推进风、光、储、氢、输配电等产业的布局,携手共创现代海洋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样板。
以“海”聚力,项目合作成果丰硕、前景广阔
青岛海洋产业门类齐全,28个海洋及相关产业在青岛均有布局,这为青岛海洋招商引资提供了优势,为广大企业和机构在青布局提供了场景。会上,一批重量级海洋项目签约,青岛海洋产业发展再添新引擎。
本次集中签约分为战略合作协议、海洋重点项目两部分。其中,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1个,全部与航运贸易金融相关。从合作方来看,8个协议与上海机构或企业签约,包括挪威船级社(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等,旨在通过与国内一流的航运服务咨询智库、互保组织、商会协会、金融机构、头部企业开展合作,助力青岛市现代航运服务业提档升级。
本次签署的海洋重点项目共14个,计划总投资127亿元,涉及海产品加工、海洋装备、海洋环保、航运服务、海洋文旅、智慧海洋等领域。值得提及的是,上海是青岛重要的合作方向,共签约4个项目,集中在船舶海工装备和航运物流领域,航运服务特色鲜明。例如,海上油气钻井平台智能配套产业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10亿元,打造集海上油气钻井平台配套设备智能制造、运维智慧保障、海工技术原始创新研发平台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又如,上海天地汇航运物流数字化平台项目,依托天地汇现有航运物流全国领先优势,推动青岛航运物流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打造全国领先的数字航运物流产业平台。签约项目中,不乏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引领示范项目,像鳌山湾海洋文旅项目,计划总投资32亿元,涵盖特色餐饮、民宿、公园、酒店等业态,打造青岛沿海最美旅游公路和休闲旅游目的地,项目建成后,预计年综合旅游收入达10亿元。
新使命激荡人心,新征程催人奋进。青岛市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聚焦“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和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目标任务,加快推进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持续推动海洋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全面增强向海图强发展新优势,努力为海洋强国和海洋强省建设作出更多青岛贡献。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