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极品“人质”加价求低配“绑匪”绑架,荒诞《两只老虎》上演矛盾思维

坚决不对“自己”妥协

——电影《两只老虎》的矛盾思维

作者:王国梁

设想一下,你是一个腰缠万贯,事业有成,却沉浸在无法弥补的过失中无法自拔的所谓 “成功人士”。某一天,你终于无法说服自己,原谅自己,决定自杀。这时候,你突然被绑架了。绑匪图钱不图命,不给赎金就撕票。这会不会让你哭笑不得?

电影《两只老虎》就是以这样的方式开始,进而把故事一点点摊开。葛优饰演的张成功是大老板,乔杉饰演的余凯旋是被前女友嫌弃,妄图一夜暴富证明自己经济实力的伪绑匪。之所以称之为伪绑匪,是因为这个绑匪一看就是个新手,而且还有点傻。他不仅一而再再而三地暴露自己的信息,而且面对张成功的种种刁难,只能步步退让。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个绑匪不曾想到,他绑架并威胁撕票的这个人,恰巧正准备寻死。

随着剧情的展开,我们渐渐明白了,原来张成功“活够了”,是因为心有亏欠。他的父亲因为在“运动”中被烧了作品而跳崖自杀;他的前女友因为他的猜忌而离开;他的过命的战友为治疗眼疾向他借五千块钱,他担心对方还不起而没借导致战友失明。种种亏欠叠加在一起,压在张成功心里,让他久久无法释怀。所以,他选择在自己曾经最风光的地方自杀。而余凯旋之所以要绑架张成功,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钱。余凯旋是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爱情事业都不顺利,一时脑热走上了绑架勒索的歧途。不料,在人质和绑匪的对峙中,人质主导了事件发展的走向。他“反客为主”,让绑匪帮助他完成了三件事,并且未食言,给了绑匪想要的钱。但经历了这一切之后的余凯旋,完成了人生的蜕变,他渐渐明白,即便是再有钱,人生仍然会被各种各样的烦恼所缠绕,也会陷入让人绝望的过往和挥之不去的忧虑。

那么,钱是不是真的就那么重要呢?前女友抛弃自己真的只是因为钱吗?有钱了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张成功有钱,但依然不快乐。每当回首自己的过去,仍然会被无法解脱的情感所困。钱的重要性,体现在它的使用价值。有的东西钱可能买不来,比如快乐,就算能买来,也可能不是真正的快乐。

影片试图探讨的还有阶层固化的话题。张成功和余凯旋是分属两个阶层的人,他们的生活状态截然不同,因为财富、身份、地位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之间存在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在现实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步入深水区,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逐步显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任权力、金钱侵蚀社会肌体。

从张成功和余凯旋,张成功和余凯旋的现在和过去,包括余凯旋和他要去完成的三件事之间,我们看到了矛盾对立的关系。绑匪和人质原本就是一对矛盾;人质想要自杀,也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个体自我矛盾;应该由张成功面对的难题,却让绑架他的余凯旋去帮忙完成,这又是很矛盾的地方。其实,影片想要展现的也正是生活中这些无处不在的矛盾。我们看电影,或者说一部电影能够在短短一两个小时之内把观众牢牢锁住,所依靠的也是各种情节交织出的冲突和矛盾。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既看到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极的一面。人生在世不会一帆风顺,那些我们称之为逆境的坎坷和经历,反过来可能会促成我们更大的进步和成长。有人比喻说,人的一生好像一条奔流不息,一直向前的河流,而困难和坎坷就好比散布在河流中的大大小小的石块。虽然它们会短暂地阻碍河水前行,但谁也无法否认,河水在流经它们时所碰撞出的浪花,也是各不相同、分外美丽。而且,每一次的撞击,都会给河水前进以更大的动力。

电影的名字《两只老虎》,说的也是事物的两面性。其更多的指向,是人内心的两面。人的心里都住着两只老虎,如何去选择可能要看自己内心的博弈。这两只老虎,一直只没有眼睛,一只没有尾巴,选择任何一只都不是完美的,但要做出选择,就必须承受伴随这个选择而来的遗憾。

一部商业片或者说商业片导演,往往不会凭借宏大的叙事来昭示人生命题。当然,并不否认宏大叙事所带给人心灵的震撼。要想在商业片中讨论严肃问题,不通过讨巧的方式显然是不明智的。但讨巧不等同于卖巧,因为巧劲用多了,反而容易弄巧成拙。对比国内外影片,虽然在拍摄手法、技术、叙事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异,但对主题内涵的挖掘和探索,是在逐渐往同样的方向行进。这说明电影人的修养和素质在不断提高,观众的审美也从另外一方面促进了其进步。

该片导演李非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觉得每个人内心可能都有两只虎,一只是乐观虎,一只是悲观虎,它们老打架,有时候这个赢,有时候那个赢,就像这场荒诞绑架案的主人公张成功和余凯旋一样。”而对于影片中人物的名字,李非坦言也暗含了深意:“真正成功的是‘凯旋’,你要能回到最初的地方,才是真正的‘成功’。”从他的这段话语中,我们或许可以为影片所暗含的深意找到佐证。

(作者简介:王国梁,《青岛文学》编辑。)

责任编辑:单蓓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