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归来》:不同年代的人都能从中读出青春里的那份悸动与青涩

那些琐碎的日常

——耿煦东新著《相信归来》简评

作者:崔均鸣

耿煦东先生在诗歌创作领域出道较早。他曾经是青岛市作家协会较为年轻的会员,也曾是诗人圈子里比较活跃的“后生”。短短几年,其所创作的百十来首诗歌作品足以奠定在文学江湖上的地位。我想,那时的他,应该是朝气蓬勃,心劲儿“展扬”的。



上世纪90年代,他在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报当副刊编辑,还起了个女性化特征明显的笔名,这很容易让作者和读者浮想联翩。其时,我在岛城另外一家同样名气不彰的小报当记者,也尝试着在诗歌圈子里“试水”。那应该是我们相识的起点,借着黄金的80年代,文学领域还散发着余温。我们有一些关于理想、关于未来、关于命运的话题讨论。后来,由于所在的小报并入一家主流媒体,我开始了“铁肩担道义”的媒体人生涯。不久,耿煦东先生也投奔到一家新创办的报社,主要从事媒体运营工作。两个不同的媒体阵营,在市场上相遇必然有一些磕磕碰碰。但是,我们之间的友谊却没受影响,这主要应该感谢“文学”这根纽带。其间我注意到,他在本职工作上特别投入,完全可以用“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等高大的词汇来形容他的工作状态。他对文学的疏离,也从那时悄悄地发生了。我曾私下里劝他,对于工作“差不多就行了”,耿煦东总是以微笑回应。事实上,他在工作上表现出来的“拼命三郞”的劲头不见任何收敛。这家新崛起的媒体,凝聚了包括他在内的一大批富有理想精神的媒体人的心血。从这个意义上讲,那应该是耿煦东先生参与创作的另一部“大块文章”。



《相信归来》收入的大多是耿煦东先生二十五年前的旧作。这里潜伏着一个文学青年的浪漫往事,也留有其青春年华的时间痕迹。一株梅、一棵草、一个静谧的夜晚,在敏感的诗人内心深处所产生的情感涟漪,朦胧而又绮丽。父亲、爱人和同窗,还有老张和老王,一个个身边人走进他的诗行。他的生活里成长着丰盈的故事,如同夏天里拔节的庄稼,连同那山谷里的野草和野花,构成了他的厚重的生活场景。他“相信春天”“相信重逢”,也“相信归来”。与此同时,他也习惯了在夜色里“听一首歌”。这些作品的式样,应该是二十五年前的诗歌“标配”。 以关切现实社会为主流的80年代诗歌浪潮激情澎湃地走进90年代后,其外向、宏阔的特征渐渐地向内敛、微观嬗变。恰如同时代的海子一样,“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作为诗人的耿煦东“总想筑一个巢/携你一同归来/虽说我们衣衫褴褛/心/却是永恒的贵族”,“我会用那支海蓝色的水笔/沿着青芒的铁轨/划出一趟旅程/清晨/我的心/就会抵达偶遇的站台”。



但愿

梦会变成故事

心  不再流浪

相信归来

就像相信一次约定的重逢

全面审视耿煦东先生的诗歌全貌,其更多的笔墨都落在了对生命个体的关心与关注上了。他向着内心深处不停地沉潜挖掘,在细枝末节处精耕细作。比之那些“登高望远”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基本放弃了对“宏大主题”的诠释,而更注重个人的内心体验,这应该是90年代诗歌队伍里一股新生的思潮。在这股思潮的裹挟下,许多诗人越走越远,口语派、垃圾派、达达主义派等等,以极端对抗极端,以随心所欲对抗外部束缚的做法,已经严重地伤害了诗歌本质。这个时刻,耿煦东从诗歌江湖里撤退实在是一种幸事。这种“放下”,无意中为我们保存下一个不被污染的诗歌“标本”。如今重读这些作品,曾经的芳华岁月立即重现。如同面对一帧泛黄的黑白老照片,在那个懵懂少年的眸子里,我们总能读到一泓清澈的神韵。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本诗歌作品集里的配图照片全部出自耿煦东本人。他的摄影作品坚守了与诗歌作品同样的美学原则:摒弃了对宏大场面的迷恋,把镜头对准了一棵树、一根藤、一片叶、一个老邮筒、一把落雪的长椅等等。



曾经失散了

曾经有约定

曾经相信一定会归来

在同样的心境里

相信同样的重逢

耿煦东先生是一位特别追求细节完美的人,这几乎表现在他日常生活的各个侧面和各个领域。包括情感的流露,也达到了细致入微的境界。重情重义有温度,敢做敢为有担当,让他的性格显得很“江湖”,也很“义气”。关键时刻,为了朋友可以拍案而起,为了公道能够挺身而出。这种品质在他的诗歌与摄影作品中,如夏日的流萤,时有闪现。去年春节期间,他突然发病,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经过一番折腾,才得以逃脱死神的追逐。正是这段时间,让他从繁忙的工作中游离出来,开始思考人生,也开始回望那段难忘的文学岁月。这应该是他酝酿《相信归来》作品集出版事宜的起点吧。

那些琐碎的日常,也许卑微如尘;这些平凡的生命,也许弱如草芥。但是,它们或者他们却构筑起这个多彩多姿的世界,并成为我们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关注个体,其实就是关注整个世界的一种方式。演绎内心,其实也是诠释开放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相信归来》所表达的不仅仅是文学命题,还有哲学思考。


(作者简介:崔均鸣,青岛日报社编委会专门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单蓓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