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2020年11月5日3版
用工业互联网思维优化青岛产业链
青岛经济界专家学者热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我国未来5年乃至15年定下了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描绘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的前进蓝图。
目标如船舵,理念如灯塔。《建议》中提到的“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成为青岛经济界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专家们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这为“十四五”时期经济和产业发展,廓清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坚定了方向,也为青岛在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实现产业能级的跃迁提供了明确路径。
尽快走出规模化发展的模式
青岛市城市经济学会会长雷仲敏表示,《建议》把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放在了同一章节,体现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对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支撑作用。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落脚点,是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十四五”规划编制强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在以往强调产业链现代化的基础上增加了供应链的现代化,这一表述是基于今年疫情带来的发展环境变化,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性被摆到了一个突出的位置。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性也是青岛下一步发展需要高度重视的。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速产业升级的步伐对于青岛来说十分迫切。” 雷仲敏说,“十四五”期间,青岛发展的优势在于具备深厚的产业基础和完善的载体支撑,但从结构来看,青岛产业主体依旧集中在相对传统的产业,新经济是青岛下一步产业发展需要继续补齐的短板。尤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方面,青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产业升级需要尽快完成。
他表示,近年来青岛在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未来需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只有补齐创新、资本和人才的短板,才能尽快走出规模化发展的模式,走创新发展路径,追赶先进城市。
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教授、青岛市互联网工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庆党则从工业互联网角度为青岛优化产业链提供了思路。
“《建议》提出,统筹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这充分体现了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大势,也充分说明了要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离不开工业互联网等相关新技术的支撑。”李庆党说。
他表示,未来几乎所有产业都将基于数字化和网络化。以生产制造业为例,通过工业互联网能逐步让产品向高标准、高质量发展,有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
“今年,青岛进一步发力工业互联网,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已经扣紧了时代的脉搏。”李庆党说,青岛依托工业互联网,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符合国家发展大势。
在他看来,青岛可以先从优势产业入手,依托工业互联网及工业互联网平台,将产业链上下游串联起来,形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可视化的区域生态圈、新生业态群,降低成本、提升质量,提高本地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加大工业互联网知识的普及和培育力度,加快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让企业愿意“触网”且有能力“触网”。此外,还要继续拓展与德国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取长补短,提升青岛工业的基础能力。
新兴产业要加快形成本地特色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重要一环。
“《建议》提出,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作为高端装备产业中的一员,备受鼓舞。”山东省联合智能制造研究院执行院长、青岛宝佳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系统集成总监张光瑞表示。
他说,以工业机器人产业为例,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都取得很大突破。虽然在某些关键零部件领域,国内企业仍与日本企业等存在差距,但国外企业已经感受到了危机,有些企业开始降价应对中国企业对市场的冲击。“下一步我们要努力进一步扩大市场应用,以应用带动技术水平再提升。”
如何推动青岛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快发展?在张光瑞看来,应该尽快形成产业特色,才能吸引更多企业、人才落户。他表示,青岛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机器人产业集群,但与深圳等城市相比,还需要加把劲。
“目前,青岛机器人产业以集成商居多。下一步可以加大力度引进一些优秀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同时,培养一批优秀的系统集成方案设计实施人才,让本地机器人企业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首先面向家电、橡胶等本地优势产业形成可复用可推广的工业机器人应用服务体系,在全国范围内扩展更多市场。”张光瑞说。
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院长王玉海则谈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建议》提出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结合最近国家密集出台的一系列产业规划,我们进一步坚定了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决心,更加清晰了未来的努力方向。”王玉海说。
根据国家规划,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占比要达到20%。“这意味着,每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400万-500万辆。”他说,这对青岛是一个利好。新能源汽车是青岛着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青岛要抓住机遇,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首先要以科技为导向,在产业创新上取得突破。”王玉海说。在他看来,青岛一是继续以整车企业为拉动,吸引更多创新力强的关键零部件企业在青岛落地;二是依据国家技术攻关的路线图,结合本地科技创新资源,研究本地应该精准聚焦的领域,加大投入重点突破,形成有代表性、能引领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
此外,王玉海也谈道,青岛应该继续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尤其是让更多人意识到新能源汽车在生态保护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在新能源汽车路权上进一步突破,提高市民购买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性。
大力发展服务业,走“两业融合”之路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做出的重要部署之一。
《建议》提出,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要发展好现代服务业,一定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因为服务业一定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壮大对制造业的提升将提供极大的助力。”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张彬说,通过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提升,发展高附加值制造业,可以让产业升级直奔“微笑曲线”两端。
在张彬看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既是企业和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助推青岛加快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打造北方现代服务业中心的重要切入点。
青岛正在“取经”上海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张彬看来,发挥现代服务业辐射作用,意味着青岛作为辐射源必须要强,意味着青岛服务业必须要站在高地上。
他表示,青岛有多重优势,首先是制造业底蕴丰厚,产业场景丰富;其次是青岛正在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能更好加持服务业发展。未来,青岛必须要走两业融合发展的道路,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建议》中,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部分,两次出现“现代物流”,指出现代物流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一部分。”对此,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研究所研究员王彦庆表示,“可见,现代物流作为现代服务业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一二三产业,连接生产和消费,是实现经济运行中供需均衡、规模集约、结构优化的重要手段,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战略支撑作用、先行引导作用愈发重要,在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流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日,青岛和重庆、深圳一同成为全国仅有的3个拥有2个国家物流枢纽的城市,青岛在国家现代物流网络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在王彦庆看来,下一步,响应新发展格局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青岛更应站在新格局下开放门户和流通枢纽的高度上,通过智能化、信息化、平台化等手段,提升物流产业服务水平,促进物流与交易、金融、信息技术、产品品质相融合,强化供应链服务功能,推进大循环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重构,并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更优的物流服务品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消费升级的需求。(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 杨光)
责任编辑: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