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发力“六化”,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

市委市政府印发《青岛市先进制造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29%左右

重点发力“六化”,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

市委市政府日前印发《青岛市先进制造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聚焦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29%左右,支撑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工业互联网平台普及率达到50%左右,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全面提升。

根据行动计划,青岛将从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服务化、生态化等六方面重点发力,推动制造业加快向先进制造业跃升发展。

着力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水平被青岛放在发展先进制造业的首要位置。如何支撑高端化?增强制造业创新体系效能和提高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将是青岛的重要抓手。将大力推动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建设以及首台(套)技术装备、首版次高端软件等创新产品开发,到2025年,市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达到10家左右,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达到150家左右。

对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海洋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7大优势产业进一步壮龙头、强配套、提能级,对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智能制造装备、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精密仪器仪表、通用航空、氢能与储能等10大新兴产业持续提升专业化社会化招商能力,引进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

同时,大力发展优质制造并强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建设,深化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行动,到2025年,制定发布先进团体标准10项左右,新增省、市政府质量奖10个左右,新增制造业高端品牌培育企业100家左右。制定先进制造业人才集聚三年行动计划,每年吸引集聚先进制造领域人才5万人以上。

智能化是未来制造业的基本特征。青岛将通过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数字赋能增效以及强化企业技术改造提升等手段,着力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到2025年,建成并开通5G基站3.5万座以上,实现5个行业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的规模化应用,新建3个行业二级节点和1000个左右企业节点;力争培育50家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平台,建成市级以上数字化园区10个、“上云用平台”企业达到5万家以上;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力争实现全覆盖。

能源革命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绿色”日益成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瞄准提升制造业绿色化水平,青岛将全面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强化绿色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促进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壮大污染治理、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环境监测等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到2025年,新培育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等30家以上,绿色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2个以上。同时,协同推进低碳节能发展,每年为20家以上工业企业提供节能诊断服务;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落实差别化用地、用能、排污、财税等政策措施。

集群化发展是制造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围绕提升制造业集群化水平,青岛一方面聚力全面增强产业集群能级,到2025年,7大优势产业总规模突破1万亿元,10大新兴产业总规模突破3500亿元;另一方面,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到2025年力争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分别突破2700亿元和1100亿元。此外,要积极培育集群发展促进机构,打造一批市场化运营、稳定为集群服务的专业力量。

向服务化转型是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持续攀升的重要方向。青岛着力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业企业向“产品+服务”转型,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共享制造平台和共享工厂,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到2025年,市级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力争超过100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达到10家以上。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开展“工业设计进百企”“工业设计中小企业行”活动,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工业遗产和企业、园区、基地等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开发旅游产品。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2%左右。

产业要加快发展,离不开优质的产业生态。聚焦提升制造业生态化水平,青岛一手抓企业生态,一手抓产业要素生态。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发展生态,对于增强产业韧性和活力具有极大推动作用。青岛明确大力提升制造业生态化水平,全力打造生态主导型企业。同时,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深化单项冠军培育提升行动,加快培育一批创新能力突出、成长潜力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2025年,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40家左右、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家左右、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300家左右。

建设高质量产业园区。推动各类产业园区梯次有序、错位发展,提升工业产业集聚区规范化、标准化和管理服务水平,建立产业园区综合评估评价机制。到2025年,培育产业规模过百亿元市级专业园区6个以上、过千亿元园区1个。

拓展对外开放合作。开展“链万企”供需对接活动;加快建设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平度-莱州-昌邑绿色化工联动区;推动胶东经济圈城市联合举办各类产业交流活动;深化与黄河流域、京津冀区域产业合作,更深层次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

责任编辑:张慕鑫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