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青岛市历史建筑价值要素保护工匠技能比武大赛颁奖仪式举行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9月14日讯 在一片焕发新生的历史建筑环拥下,9月14日下午,第三届青岛市历史建筑价值要素保护工匠技能比武大赛颁奖仪式举行。在这场为期三个月的实战比赛中,138名工匠在各自参与项目中“沉浸式”参赛,各显身手,一比高下。通过“实体实战”的比赛形式,不仅全过程展示了我市历史建筑修缮技艺,还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营造了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进而助力我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深入推进。

老建筑修缮是一项“内外兼修”的精细活儿,因此外墙饰面、木作、屋面挂瓦、价值要素等等,这些都是大赛重点考评的方面。“在比赛期间,考评组分三个阶段进行现场检查打分,全过程考评施工人员建筑修缮技能和细节把握水平,引导施工企业注重保护价值要素,还原历史建筑老味道。”据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选手们在比赛中互动互助、互学互鉴,展现了自身的实力和良好风貌,弘扬了工匠精神。

拥有24年老建筑修缮经验的王太和,捧得了本届大赛外墙饰面专项一等奖,江苏路77号波螺油子艺术谷项目的修缮,便有他的一份功劳。“老建筑外墙的修缮需要‘修旧如旧’,颜色调配、沙泥比例都很有讲究,尤其是外墙立柱的雕花修复更是一个技术活儿。”王太和认为,修好老建筑就要抓住最细微的环节,一丝不苟,下足 “绣花”功夫。

更让人欣喜的是,如今还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我市历史建筑修缮队伍中。据统计,此次参赛队伍中便有35名“85后”青年工匠。事实上,工匠大赛的持续开展,初衷就是为了培养一批年轻的“工匠”手艺人,走出一条历史建筑修缮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赛场切磋技艺,赛后交流学习,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大赛给我们提供了提升技能、成长成才的平台。”今年27岁的任希参与了陵县路19号、吴淞路12号项目修缮工作,虽然是土木工程专业出身,但所学的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他告诉记者,接触老建筑修缮工作之初,幸好有老师傅手把手教授传统施工手法和工艺,经过几年锻炼,如今也已独当一面。

记者了解到,通过此次大赛,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还与参赛单位、工匠师傅、修缮专家等通力合作,深层次挖掘经典传统工艺工法,补充整理6大类16种传统工艺工法,编制了第二版《青岛市传统风貌建筑修缮工艺工法图鉴》,用于指导从业人员精细化施工,助力提升我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项目修缮品质。

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是我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一号工程”。自去年启动以来,我市对以中山路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街区进入了有计划、分步骤保护更新的阶段。市区两级形成合力,聚焦中山路及周边2平方公里区域,重点对已征收建筑进行原样修复,注重采用绣花功夫保护价值要素等建筑历史信息,完成保护修缮老建筑30.4万平方米,整治道路26条,建成7个停车场。区(市)同步开展业态招商,立足于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各类招商政策,吸引商户落户历史城区,目前共引入249家重点业态,开业面积达13.1万平方米。以海泊路、高密路、宁阳路为代表的街巷均已开街运营,以广兴里、太兴里为代表的里院建筑经修缮一新后,引入展览、餐饮、文创艺术机构等多种业态,三江里里院建筑群被打造成集传统文化与时尚活力于一体的人才公寓。

工匠是城市更新建设的主力军。下一步,市住房城乡建设局仍将继续创新思路强化服务,提供政策保障,深化施工管理,以工匠大赛搭建舞台,汇聚更多工匠智慧,夯实建设、施工、监理单位职责,推进本土工匠队伍建设,用绣花功夫做出建筑精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冰洁)

责任编辑:岳文燕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