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乡村旅游“新空间新场景新活动”

走进青岛乡村,感受诗画生活。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青岛市财政局、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市生态环境局、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青岛市交通运输局、青岛市农业农村局2023年9月印发《青岛市关于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2023—2025年)》,通过实施特色培育、业态提升、设施提升、品牌擦亮、市场主体壮大和支撑保障六大行动,鼓励村民利用自有房屋、院落或者其他场所依法从事旅游经营,积极推进乡村“新空间、新场景、新活动”培育计划,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景绽放。

建设5大特色集聚区

此次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措施的出台,将乡村特色放在了重要位置。

《青岛市关于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2023—2025年)》提出,实施特色培育行动,构筑乡村文旅产业集聚区。围绕深挖乡村旅游特色,在沿海、沿河、近湖、靠山、环景区,引导乡村旅游连点串线扩面发展,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备、快进慢游的乡村休闲度假长廊。突出海洋渔业、海岛渔村、山林山地、滨水湿地、温泉康养、田园农耕、淡水渔家等乡村主题,建设5大特色鲜明的乡村文旅产业集聚区。

具体来说,青岛将依托灵山岛等海岛渔村资源,培育特色海岛旅游集聚区;以崂山、大小珠山、藏马山、大泽山周边山村为主,构筑山村休闲度假集聚区;依托大小沽河、莱西湖、姜山湿地、少海湖等滨水湿地环境,构筑乡村生态旅游集聚区;依托“北宅樱桃节”“大泽山葡萄节”等各类节会品牌,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园区、采摘园区品质,构筑田园农耕体验集聚区;依托莱西湖等淡水渔家资源,构筑特色餐饮集聚区。

创新业态模式

乡村旅游的活力,离不开市场主体的活跃。实施市场主体壮大行动,创新乡村旅游运营模式,将是青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聚焦培育优质市场主体,青岛将实施“三个一批”工程,支持乡村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到2025年,培育50个乡村旅游运营主体,争创乡村旅游创新企业。各涉农区(市)盘活100幢以上闲置农房发展乡村旅游,新增160家以上乡村旅游经营业户。

与此同时,青岛将围绕创新旅游产品业态,积极推进乡村“新空间、新场景、新活动”培育计划,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更好满足游客多层次、个性化需求。拓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推动沿齐长城、沿黄渤海、沿胶济铁路等地域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建设一批城乡书房、文化驿站、乡村讲堂、民俗博物馆等。打造乡村旅游夜间消费新场景,支持灵山岛旅游民宿集聚区、沙子口旅游民宿集聚区、王哥庄旅游民宿集聚区等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因地制宜开发夜游、夜集、夜娱、夜秀等夜间产品和服务,鼓励传统戏曲、曲艺等推陈出新,促进传统与潮流文化交融,不断打造夜间文娱品牌。支持发展田园音乐会、篝火晚会、美食节、采摘季、露营节等活动。

打造乡村品牌

着力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旅游民宿、乡村节会、乡村必购名品和优质服务的品牌建设成为重要方向。

培育民宿品牌。将地方文化融入民宿建设,推动“民宿+”非遗、美食、文创、研学等融合发展。

打造乡村节会品牌。强化“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公益品牌引领,创新举办乡村旅游节、生态旅游节,鼓励举办赏花节、祭海节、采茶节等节会活动,青岛市每年联动举办10场以上特色主题活动。传承弘扬非遗美食、“老字号”品牌,助力“沙子口鲅鱼节”“红岛蛤蜊节”等节会做大做强,积极参与“畅游齐鲁乡村·品味旅游美食”数字地图建设。

推出乡村必购名品。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升级工程,依托乡村景区、旅游民宿、精品酒店等,指导各涉农区(市)建设1个以上“乡村好物仓”。将宝山蓝莓、大泽山葡萄、崂山茶叶、马家沟芹菜等优质农产品,赋予“人格化、标签化”新生代审美,打造成齐鲁“网红”农产品。以创意和文化赋能,推动“山东手造”品质提升,向旅游商品、文创产品转化。

《青岛市关于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2023—2025年)》还提出实施设施提升行动。在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设施方面,青岛将打造S209崂山段“畅安舒美+旅游”示范路、G204莱西段“畅安舒美+迎宾”示范路等,美化提升道路沿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善乡村停车场、旅游驿站、标识标牌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按照省统一部署启动培育乡村旅游精品驿站。在加强乡村旅游智慧化建设方面,青岛将在重点乡村旅游区域开发全息投影、无人机表演、夜间灯光秀、沉浸式演出等项目。推动乡村旅游市场主体接入“云游青岛”等在线旅游平台,推进乡村旅游数字化转型,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青岛日报/观海新闻全媒体记者 马晓婷)

责任编辑:方茜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