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啤酒,喝得是那一口舌尖上的鲜,更是一种情怀。它是一座城市的“味觉地标”,更是不少青岛人的‘身份认同’。
投稿人 伦西
行李可以不带,青啤一定得备上
大学假期结束坐火车去上学,上来一个胖子,什么行李也没带,呼哧呼哧搬着一箱青岛啤酒扔在座位底下,直喘气。我素不在火车上说话,他气稍定,就开始跟我解释,别的地方的啤酒喝不惯,外地出行,就带一箱青啤。说话间略有不甘,如若不是因为太重,他恨不得就要背一个酒桶上火车。
他说,从小喝惯了,别的啤酒喝不出这味,别看都是啤酒,他们不一样。作为一个调香师,我对气味和味道极为敏感,想听听这位大哥的见解,于是便用魏淑芬式口音问道:“真滴么,有啥不一样?”
他侃侃而谈,如何这般,无非就是习惯与情怀,谈笑间略有一丝骄傲浮于脸上。我当时虽然不大也不喝酒,但是已经抿过几十种啤酒,我以为这位胖老哥来到火车上,必有高论,他给我来情怀,我无话可说,谁不是情怀呢。
蛤蜊配啤酒,就是一个“鲜”
因为是调香师,我从小便对味道极为挑剔,能区分各种饮品的细微差别,也对食物饮品极为挑剔,但对青岛啤酒却难以做到“鸡蛋里挑骨头”。
我经常呷一两口扎啤,夹着蛤蜊舌头灵活一抿。这时,我忘却了所有的烦恼,感觉人生之享受,也不过如此了。虽然啤酒和蛤蜊都是几块钱的东西,在这一刻,什么珍馐美味都不换。
在青岛,喝“青岛”!
知乎上有个帖子,问青岛人喝青岛啤酒吗?我看到这个问题,寻思着还用问吗?青岛人不仅喝青岛啤酒,而且只喝青岛啤酒。
几个青岛人一起喝酒,如果有人突然说来瓶别的啤酒,恐怕就要被其余人灼热的眼神拷问:“你什么意思?”
哈啤酒不仅有情怀,还关乎到青岛人身份认同和尊重。同学聚会,要言欢也要觥筹交错,一位男同学喝到兴头,拿起酒杯与人碰杯,一仰头便觉不对劲,低头问,“这不是青啤,谁给我换酒了?”桌子上除了一溜青啤,还有其他的啤酒,他立刻明白了,喝完杯中酒,又倒了一杯青啤,对刚才碰杯的同学说,“刚才不算,再喝一杯。”
一口啤酒,秒变“青普”
青岛人怎么能不喝青岛啤酒呢?不仅要喝还要喝出特色。夏天,或者提一袋鲜榨啤酒,或者手捧一大杯原浆,青岛人热爱新鲜啤酒的鲜甜,这也成为了一道神奇的文化风景线。
我一直说普通话,但是我要去坐下来喝酒,我会自动切换到青普,并且把“酒”的音后面拖一个英文u的长音,来最大程度模仿青岛贵妇的口音。喝个啤酒这么“拿腔拿调”!这种仪式感和挑剔,仿佛不履行就无法进入宠辱偕忘的贤者模式。
上学工作期间,想家了,就会买一瓶青啤。我喜欢。有的时候口干舌燥,着实想念啤酒凛冽的杀口刺激感,但是都被自己压下去了。我怕,喝不了几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