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区吹响“上门服务”集结号,全面推动市场主体蓬勃发展

今年以来,城阳区紧紧围绕“深化作风能力优化营商环境”这一主线,以服务大局为核心,以优化“六个环境”为目标,以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为导向,走下去扎实开展上门服务活动,推动市场主体量质齐升,为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提供强劲动力。

上半年,城阳区新增市场主体2.65万户,同比增长7.82%,新增企业主体8953户,同比增长8.06%,增长率位居全市第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达1700家,高新技术企业新申报573家,数量均列全市第一;新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7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4家,数量均居全市第一。

上门帮办+改革,全方位优化让市场主体“活起来”

坚持从细处着手、实处着力,开展“三办”服务,降低企业办事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是服务“上门办”。在审批、人社等重点部门开展“审批服务走下去”主题月活动,建立服务企业样本库和项目库,通过采用“1+1+N”模式配置“走下去”服务队伍,1名领导班子成员“破”堵点,1名科室负责人“解”难题,N名业务人员“跟”服务,确保企业问题及时高效解决。上半年,通过优化审批流程等方式解决堵点难点问题33个。

二是用情“贴心办”。组建“金牌团队”实现重大项目审批帮办全链条覆盖,形成从成立项目公司到涉企经营许可证照发放的一条龙服务。目前,城阳区41个省市重点项目已办理施工许可39个,办理率95.1%。开通“农业事务小助理”等12个服务企业微信号、小程序,提供许可事项政策答疑、线上导办等服务。延伸帮办服务,设立2个产业园区政务服务e大厅,实现50余项涉企审批事项园内办、一窗办、自助办。

三是推进“即时办”。围绕减少企业办事时间成本,试点流程再造“三项改革”。即社会组织“一网通办”改革,实现社会团体登记“全流程电子化”,重复信息填报减少60%以上;校车使用许可审批全流程数字化审批服务改革,实现校车使用许可业务网上申报全程“不见面”;工程建设项目全链条告知承诺制改革,将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类建设项目审批时限(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备案)分别压缩至50和29个工作日以内,开工时间平均压缩至35天以内。

上门扶持+搭台,深层次赋能让市场主体“强起来”

加强政企沟通跟踪服务,充分释放惠企政策效能,搭建平台加速产业发展,最大程度赋能企业成长。一是畅通沟通渠道靠上服务。建立“一企一专员”服务体系,在全区136家骨干企业中各明确一名服务专员,完善企业诉求快速响应。举办“企业家进机关”和“科长大讲堂”双向交流活动,先后邀请12位企业家走进机关进行授课,安排科室负责人走进企业开展“科长进企业大讲堂”活动20次。

二是释放政策红利暖企赋能。更新升级2023年涉企政策汇编,制作发放《惠企政策一本通》和《惠企保障卡》8000余册。持续强化政策宣贯,组织“暖企赋能”小分队开展政策进企业、进园区、进协会等政策宣贯专题活动40余场次,惠及企业1000余家次,累计争取各类奖补资金1.6亿元,惠及企业132家,扶持政策、奖补额度均居全市前列。

三是搭建平台助力产业发展。开发建设“诚i企”采销互联平台,定期开展产品发布和供需对接活动,带着企业找订单、拓市场。组织举办中国国际预制菜产业发展大会等扩大产业规模,赋能企业“朋友圈”扩容。2023年上半年,已组织举办供需对接活动15场次,通过平台发布产品供需信息1123条,11对企业达成供需意向,协议交易额达2.7亿元。

上门体检+柔性执法,多维度护航让市场主体“暖起来”

优化涉企纠纷讼前调解模式,开展“法治体检”“柔性执法”等专项活动,打造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的“兴商护商”法治环境。一是擦亮“法护营商”品牌。为减轻企业诉讼负担,制定《推进民营经济领域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实施意见》,聘用25名商会纠纷调解员和6名律师顾问,实施“商会调解”+“司法确认”涉企纠纷调解模式,打造“和事佬”服务品牌。上半年,化解商事纠纷200余起,指导帮助15家失信企业重塑信用。

二是探索开展“诊断试”执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组织第三方安全服务机构对辖区内362家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安全体检”,开出“一企一良方”。目前已发现处置问题766个,指导培训企业作业人员697人,保障企业稳健发展。

三是创新开展企业监督执法。为规范公正执法,承接了青岛市涉企阳光监督改革试点任务。在全区设立70个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点,涵盖全区14个行业,组织特邀行政执法监督员、执法单位法律顾问到执法一线开展监督。(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伟 通讯员 陈晓俊)

责任编辑:刘锟锋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