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时代”,在新赛道奔跑

让工业遗存“活”在当下,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城市的机遇

“后工业时代”,在新赛道奔跑

10月13日,第六届“青岛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在1902美术馆举行。这家美术馆由青岛老纺织厂房改造而来,场馆遗存的硬朗工业风和前卫先锋的当代艺术所产生的奇妙反应,为这场艺术展增添了更多的审美趣味与视觉新鲜感。

“工业基因”嵌入城市肌理,文化艺术与工业美学相叠加而衍生的文化新概念、新形式,打破工业遗址的地标意义,甚至超越文化的界限,以更加时尚的内容、更加跳跃的方式、更加鲜活的传播,在文旅网红打卡地的群像里标识着更为生动的一种表情。

“场景+情怀”“历史+文创”。在文化和旅游部最新公布的一批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中,69家单位入选,覆盖面更为广泛,涉及冶金工业、机械制造、医药保健、食品工业、遗址遗迹、博物馆、能源利用等多种类型。

梳理得知,在今年的中秋、国庆假期期间,这些工业“老面孔”为各地增加了更多的文旅地标,也是当地文旅市场深度体验的“新力量”。

纺织谷园区内1902美术馆。

“旧”工业的“潮”面孔

一个月前,第四届海东东咖啡节在青岛四方机车公园举办,机车文化与咖啡文化交织“碰撞”的文艺氛围,获赞“超出片”。

过去几十年里,工业曾是我国城市主城区的主导产业,深刻影响着每个地域的城市风貌和生活哲学。如同一些工业电影所呈现的硬核美学,工业遗迹遗存所融合的工业文化带着某种魔幻的功能,仿佛具有时空的穿透力,携带着特殊而丰盈的文化印记,如今“转身”新赛道,以另一种方式重返潮流前沿。

工业旅游最早起源于法国。上世纪50年代,法国雪铁龙汽车制造公司率先开放生产车间,允许客人参观其生产流水线,引起轰动。自此,众多厂商纷纷效仿,一时间,参观工业企业成为比肩走秀的“时尚”。随后,工厂旅游迅速从汽车行业波及到其他工业领域,从法国延伸到其他国家。尤其在欧洲,工业旅游项目令人惊叹与惊奇,奥钢联的工业旅游与大众汽车、喜力啤酒、空客、宝马和施华洛世奇水晶博物馆等,号称欧洲最精彩的十大工业旅游项目。

“走进厂房车间,亲自体验食品制作的乐趣,了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既能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能传承发扬工匠精神、科技创新、历史传承等精神文化要素。”从事工业旅游多年的明游天下国际旅游投资(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总经理袁基安介绍,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不少实力较强的企业率先开放参观项目,成为工业旅游发展的先行者。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企业有着探索工业旅游的意愿与行动,他们希望通过“无限创意”将工业生产流程展现给大众。

以旅游为“针”,以工业为“线”,不少工业企业立足工业底色,依托厂房、产品和自身文化,为旅游者提供参观、游览、体验、购物等服务,积极探索“后工业时代”的新赛道。

从这批最新公布的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看,既包括君乐宝、六味斋、农夫山泉、五粮液、汤臣倍健等耳熟能详的乳业、食品、酒水品牌,还包括辽宁鞍钢、内蒙古包钢等代表我国工业成就的知名企业。这其中也包括青岛的明月·海藻世界。据介绍,明月·海藻世界是集旅游美景、海洋科技于一体的现代化工业旅游景区,也是全球唯一一个以海藻为主题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开放以来已承接全国各地游客60万余人,让游客解锁了海洋旅游新模式。

青岛纺织博物馆。

“硬”工业的“软”魅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工业旅游,推动第二、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是对工业文化的活态展示和创新传承。

推进工业与旅游跨界融合,打造城市新名片,各个城市的资源和底气何在?破局突围的路径又在哪里?

淄博振华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确立“工业+文旅”的发展模式可窥一斑。

在淄博“领尚琉璃”可以现场观摩琉璃大师的制造过程。

在厂房里,游客可以看到淄博琉璃的烧制全过程:一群工人们在熊熊燃烧的火炉旁忙碌着,他们各自手持钢钎,一头是一个大小形状不一的玻璃火球,或插入火炉内加热,或翻滚敲打塑形;在博物馆展厅里,游客可以欣赏到上万件琉璃艺术精品,从西周到近代,琳琅满目。

“我们在‘工业+文旅’的新赛道里不断尝试新路径,打造出供国内外游客和学生研学、观赏、体验的领尚琉璃文化创意园。”淄博振华玻璃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的年均游客人数已达15万人次。

而在拥有近百年工业发展史的沈阳,那些“退出舞台”的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艺术的深度融合,正在跨越时空,实现华丽蝶变。在红梅、梦工厂、奉天工场等文创园里,艺术展、音乐演出、露天电影在节假日里人气爆棚,成为别具一格的城市“风景”。

青岛啤酒博物馆是“后工业时代”焕发跨界新动能的又一代表。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国庆假期,沉浸式实景剧游《觉醒的酿造师》火出了圈,也“圈粉”无数。

作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青岛啤酒博物馆通过独特的工业文旅复合体验场景,集结青岛啤酒100多年的发展,最终以博物馆的形态呈现——“给我一小时,还您一百年”的参观体验,让游客在充满快乐和惊喜感的互动体验中感受百年工业文明。

“玩青岛啤酒博物馆,吃TSINGTAO1903青岛啤酒吧,住青岛啤酒时光海岸精酿啤酒花园酒店,不愧是中国的啤酒之都,刷新了我对啤酒的认知。”网友花生酱在小红书贴出了“私家”体验。

可以说,经过数年淬炼,青岛啤酒博物馆建起一套“麦芽香型”工业文旅示范样本。在这里,工业旅游边界不断拓展,关于啤酒文化的经营理念已经从单体博物馆延伸至“时尚文旅生态”的打造,形成一套独具啤酒特色的“吃住行游购娱”体系。自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

南京路100号,青岛刺绣厂旧址。作为山东省第一个创意产业园,新100创意文化产业园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精彩。与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相比,新100创意文化产业园起步不算早,但这里如同北京798、上海田子坊,集结了创意所具备的元素,把各类文创产业集聚到园区里面。

在园区里,有做头部手游的成熟企业,也有卖设计的理想主义艺术青年,弥漫着重重的商业气息,也充溢着暖暖的艺术氤氲。

“这里并没有川流不息的繁冗,以一种闲逸的气氛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让人肆意飘荡。”一位从事设计的园区入驻者表达了这样的感受,“这种若即若离的感觉,无疑更符合深度文旅体验的消费理念。”

上海汽车博物馆。

“老”工业的“新”未来

这是一个“老”工业昭示“新”未来的典型故事。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各国运动员的矫健身姿和首钢园巨大的冷却塔交相辉映。首钢园的前身就是首都钢铁厂。

首都钢铁厂始建于1919年,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史的缩影,也是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2005年,首钢全部从北京迁出。2013年,位于石景山的首钢老厂区开启转型之旅——

服务北京冬奥会,首钢精煤车间老厂房改造成速滑、花滑及冰壶三座国家队训练馆,运煤车站改造成冰球场馆,单板滑雪大跳台也在老厂区建成……

“冬奥会后,首钢园的热度持续升温。除了冰雪运动,还有服贸会、科幻、网红打卡地等新标签,成为集商业、科技、体育、文旅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首钢园工作人员介绍,服贸会、科幻大会落户首钢园,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星光奖”等40余项大型活动在这里举办,200多家科技、体育等企业和商户入驻园区。

这位工作人员还透露了一个细节:“园区的早期光顾者多是周边遛弯的老年人,现在辐射到了北京市甚至外地的年轻人和家庭。周末和节假日,园区酒店几乎满房。”

工业和信息化部、文化和旅游部等联合印发的《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推动工业旅游创新发展,建立健全并积极推广工业旅游相关标准和规范,支持各地依托当地工业遗产和老旧厂房、工业博物馆、现代工厂等工业文化特色资源,打造各类工业旅游项目,创建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开发工业旅游创意产品,打造一批沉浸式工业文化体验产品和项目,推出工业旅游精品线路,构建工业旅游目的地。

上海汽车博物馆、江南造船工业旅游基地是“上海制造”可游、可赏、可感知的一个缩影。

作为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品牌发源地和现代工业集聚地,上海具有深厚的工业历史文脉。据统计,上海拥有290余处工业遗存。为此,上海专门出台《上海工业旅游发展实施意见》,明确加大工业企业开放力度,进一步打响“上海旅游”品牌,不少工业遗存以产业融合、创意产业园、公共游憩空间、工业遗产活化等模式发展工业旅游。

由此,当我们打开上海文旅的地图时会发现,遍布上海16个区的10大主题、39条工业旅游深度体验线路,像串珍珠一样串起上海的工业旅游。

“这些工业文明的成果不仅值得保护,更需要引领大众深入感知。”江南造船工业旅游基地工作人员介绍,该基地的“圈粉”效应已显,推出的20多期航模制作体验班一经推出颇受欢迎,几乎销售一空。

工业遗存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讲述者。遗存变为遗产,工业“邂逅”文旅,可谓达到了“1+1>N”的效果。

“在老厂房改造而成的文化创意空间体验艺术的魅力,在工业遗存中了解一座城市过往的人文积淀与历史故事……”袁基安说,每一个工业载体都是一个独立的、具有高辨识度的IP,一旦成功激活,这些承载了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和老厂房将成为具有热度的新打卡地。

“激活工业文化基因,用好用活工业资源,工业遗存不是老朽,而应是更有‘看头’。”青岛市工商业联合会执委刘翔认为,将这些像珍珠一样的地标,连接成一条熠熠生辉的项链,就需要因地制宜,设计可赏、可玩、可消费的品牌工业游线路,成为有深度、有看点的新风景线。

“后工业时代”延展而来的旅游文化产品业态快速发展,背后是深度参与并充分感受目的地文化内涵的新文旅出行方式,成为点燃跨界文化新动能的魅力引擎。

显然,让工业遗存“活”在当下,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城市的机遇。

那么,如何“黑色”变“彩色”,如何“二产”变“三产”,既盘活工业遗存资源,又为其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提供支撑是值得思索的问题。

目前,工业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已经“输出”示范,并已证明工业文旅是推动工业文化走向大众、打响城市制造业品牌和提升城市形象的新赛道。

以何种方式对待为城市发展曾作出重要贡献的工业遗存,是一门学问,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创新智慧。正如专家们所言,旧址不旧,锈迹变“秀”,这一华丽转身是个“功夫活”。

记者手记

放大工业文旅IP的溢出效应

有最新预测表明,2023年至2033年,工业旅游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27.4%。

上世纪50年代,法国雪铁龙汽车开始发展工业旅游,至今已有70多年。看似“古稀之年”的工业旅游,却一直被看作是文旅朝阳产业的持续“惊喜”。

从工业文旅的延展溢出效应来看,这个一直“在线”的文旅IP,其融合功能非常强大。从受众群体看,工业文旅可以打动老年人的情怀,可以贴近中青年人对前卫时尚的追逐,也可以满足少年儿童对历史文化和科普学习的深度体验。从形式来看,工业遗址可以拍写真、拍影视剧,可以“城市漫步”,还可以与博物馆、美术馆、展示馆等艺文空间结合。从大文化的概念出发,工业文旅对于一座城市的品牌提亮和文化传承的引领作用,更是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沉浸式高质量输出。

打造“中国工业旅游的旗帜”。青岛啤酒博物馆由青岛啤酒百年前的老厂房、老设备改扩而成,保护的不仅是一段品牌记忆,更是中国工业文明的发展传承。“哈啤酒、吃蛤蜊、洗海澡”是青岛人的幸福三宝,其声名远播的背后是一座城市的旅游文化、美食文化、草根文化和市民文化。啤酒博物馆将青岛的这些“啤酒文化”,以文物、科普、娱乐、美食、打卡、漫步等多种文旅体验方式丝丝入扣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美美与共”的城市文化万花筒。

青岛市TOD“一号工程”在拥有百年历史记忆的原国棉六厂老厂区先行启动。作为中国“上青天”工业记忆的重要载体,该厂区以艺术为核心,集文化、表演、艺术、创作、生活、设计、节庆等功能为一体,打造一座沉浸式TOD花园,打造无界开放共生且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地标。

兼具文化性和体验性的工业文旅,使传统工业重获新生的力量极其活跃,为文旅融合提供了典范,顺应了消费升级新趋势。这篇“文章”可做。(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文 王雷/图)

青岛日报2023年10月16日10版

责任编辑:周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