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娟王君业“急救夫妻档”一起签署遗体器官捐献申请书

器官捐献,对急需移植器官的患者来说,是重生的希望;对器官捐献者及其家属来说,是寄托哀思,是生命的延续;对社会来说,展现的是人间大爱和人性光辉。近几年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市立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多个医护团队集体带头签下器官、遗体捐献志愿书,志愿在生命的最后,如果能有机会,一定要为挽救更多患者送上“生命的礼物”。“我们的工作离捐献更近,更能直接感受到器官衰竭患者对生命的渴望,也为很多捐献条件合适而最终因各种原因没能实现捐献的逝者惋惜。 ”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器官捐献协调员张艳艳曾这样对早报记者说。

/故事一/

急救夫妻携手“挽救生命”

“在位兰玲护士长的感召下,我心里一直以来的愿望终于要实现了,当即就决心要为遗体和器官捐献出一份力。然后我回家就和丈夫商量,没想到他非常愿意,并且毫不犹豫地跟我说:‘我也和你一起吧!’”市立医院东部急诊监护室护士长王淑娟和青岛市急救中心急救科科长王君业结婚11年,同为医务工作者的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抢救生命,和无数的困难赛跑。

11月5日,王淑娟和王君业这对“急救夫妻档”一起签署了遗体器官捐献申请书。这样重大的决定,他们却做得轻松自然,“捐献遗体和器官的想法一直都有,但是我俩工作都太忙没时间去登记。这次真的是难得的机会,所以我们都非常坚定。”王君业告诉早报记者,他们夫妻俩都是医务工作者,又都是急救专业,所以对生命的认识更加深刻。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增强社会大众对捐献的理解和支持,让生命挽救生命。 ”

王君业和王淑娟,一个在院前急救一个在院内急诊,工作都非常忙碌,从没有正点下班过,周末加班加点也是常事。“经常是他送来急救患者到我们科,才有时间顺便看看我。 ”37岁的王淑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告诉早报记者,她和丈夫常常是一起接力挽救生命。 “我们都很了解彼此的工作,所以很有共同话题,无论什么情况都会相互支持对方。器官捐献的事儿我们之前就聊起过,再加上我的母亲也是一名退休的医务工作者,所以这次这个决定,全家人都很支持。 ”王淑娟说道。

“我们从医就是希望能够给更多的家庭带来健康和幸福,但很多时候自己的力量在生命面前还是微不足道,等我们离开后还能帮助到他人,是对生命和医学事业最好的事。 ”王君业说。

/故事二/

90后医师从自身做起

“急诊生命+”志愿团队中的急诊科医师丁兆东是标准的“90后”,他去年大学一毕业就进入了市立医院工作。 “我上医学院的时候就萌生了捐献遗体器官的想法,在急诊科工作这一年,最大感受就是,这里就是一个家庭的缩影。 ”丁兆东告诉早报记者,突然发病的老年患者、无能为力的年轻患者,人间冷暖每天在这里集中上演。 “每当看到年轻的生命逝去就会很痛心,心情很复杂,但是除了安慰他们的家人并没有什么能做的。 ”丁兆东心思细腻,有爱心、有勇气,他说这次集体签约遗体器官捐献一定要参加。

“护士长是我的榜样,她援鄂的经历深深吸引并感动着我,她一直是我们急诊科引以为豪的优秀老师。”丁兆东说,向榜样学习,让器官捐献发挥更大人生价值,如果暂时改变不了社会上的一些陈旧观念,那么就从自身做起,让爱传递,一步一步来感染其他人。一采访完,丁兆东就急匆匆离开了,又回到了急诊科的岗位上。

/故事三/

签完申请书完成心愿

22岁的毛孟孟,是这次参与器官捐献签约志愿者中年龄最小的,今年9月份刚刚参加护理工作。毛孟孟学护理多年,对护理工作的喜爱一直没有改变,现在在急诊监护室工作的她,虽然每天非常辛苦,却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中实现了个人价值。 “我觉得这个活动特别有意义,器官捐献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能将自己的遗体或者器官捐献,延续更多的生命,让更多的家庭重获幸福,既是为社会做贡献,也是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毛孟孟说,家人也非常支持和理解她,她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遗体器官捐献中。

还有同在急诊监护室的护师朱秋洁,因为4岁的孩子发烧,当天本来请假在家休息,听说器官捐献申请的事,立刻就跑来医院签字。早报记者看到她的时候,她正在一边签申请书一边打电话问家人的证件号码,“还好没有错过。 ”朱秋洁笑着说,去年参加院里组织的器官捐献宣讲活动时,就萌生了这样的愿望。

/延伸/

青岛已实现器官捐献920例

从1982年开始,青岛就陆续开展公民逝世后的遗体、角膜捐献,2010年青岛市成为首批人体器官捐献试点城市。截至2020年11月4日,青岛市累计实现器官捐献920例,角膜捐献1440例,遗体捐献936例。市民想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可通过青岛市红十字会“大爱无疆奉献者信息化平台”,网上填写信息捐献登记;还可通过青岛市红十字会及各区市红十字会现场办理;第三种途径是到位于青岛市立医院东院区、青大附院西院区、海军第971医院、齐鲁医院、青岛眼科医院等医疗机构的门诊大厅内 “九月器官捐献爱心岗”填表咨询投递意愿,将有红十字会志愿者联系你办理手续。

/幕后/

挽救患者生命他们“捐”自己

市立医院泌尿中心副主任医师孙发林告诉早报记者,他从事肾病医治工作已经20多年,见过太多肾衰竭患者的痛苦,还有很多最后无法医治而去世的患者,更让人惋惜。而人体重要器官的慢性功能衰竭唯一的治愈方式仍然是器官移植,早在上个世纪,世界上已经成功进行了心脏、肾脏、肝脏、胰、肺、小肠以及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等多种移植,其中技术最成熟的是肾移植,事实证明,这是能挽救肾衰竭患者生命的最佳方案,能让患者回归社会,回归家庭。

去年的6月11日“中国器官捐献日”活动中,青大附院的10多名医护人员就集体签约“捐”自己。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李志强当时也在现场填写了申请登记表。他说,自己从2002年开始从事器官移植工作,已经参与和见证了数千例器官移植手术,移植患者重获新生的那一刻最温暖。“提前填好表格,和家人商量好,如果遭遇意外,无法挽回生命,那么就用自己的器官去延续别人的生命。 ”李志强说。

今年6月份,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的援鄂医护人员高祀龙、张丙良、孙文娟等人也集体签了捐献志愿申请表,他们希望通过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让生命继续传递,让爱继续延续。

多名签下捐献志愿申请表的医护人员告诉早报记者,他们在工作中目睹到各种患者的情况,心里一直不好受,一方面为有需求的病人心焦,一方面为器官缺口大而无奈,还有一方面在医院也见到不少合适捐献的患者,最终没做通家属工作而遗憾。为自己的工作做件事,做一件公益的事,从自身做起,宣传器官捐献事业也成为接下来他们要做的事。(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孙启孟 杨健)

责任编辑:单蓓蓓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