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不断涌现新企业、新品牌,青岛“后浪”崛起

“后浪”崛起

青岛创业密度居副省级城市第四,在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航天、VR等新兴产业领域不断涌现新企业、新品牌

盘点当下中国创业最热的城市,青岛无疑最具代表性。

去年一年,全市新登记的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达到31.54万户,平均每天增加864户。每万人拥有民营市场主体1609户,创业密度仅次于深圳(2457户/万人)、西安(2129户/万人)、南京(1616户/万人),居副省级城市第四位。

创下VR一体机在国内电商销售量最高纪录的Pico Neo2、全网智能吸顶灯单品销量冠军yeelight智能吸顶灯、卖出10亿袋“每日坚果”的沃隆坚果……这些耳熟能详的新企业新品牌也都来自于青岛。

如今青岛给人的城市印象,除了山海风情、德式建筑、夜景灯光秀外,更有大大小小的几百家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创联工场、盘谷创客空间、创客大街、青岛工研院……来自五湖四海的有志者在一座座楼宇之中奔波寻梦。

解码这座创业之城,人们看到的是青岛正打造人才、资本、政策等全要素创业生态,驱动整个城市产业版图的质变。

创业起步的最佳之地

几乎每一个留在青岛的创客,都会说青岛是一个创业“性价比”很高的城市。

10万套人才公寓,大学生住房补贴,最高45万元创业担保贷款和最长3年的全额补贴,“金种子”人才储备工程,“青岛招才引智名校行”和“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系列招才引才品牌……可以说,创业者最关心的落户、居住、办公场所、生活补贴、金融扶持等方方面面,青岛都替他们想到了。

在高新区的MAX科技园,青岛新维纺织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遵元的新办公点正在装修,未来这里将成为他的纤维研发应用技术中心。“老纺织”出身的王遵元开过贸易公司,而现在他二次创业的目标是将更舒适环保的全新材料“迭代”涤纶,打造成像杜邦公司“莱卡”一样的标杆产品。

一座创业者的“圆梦之城”,吸引的不只是王遵元这样的本土创业“老炮儿”。在青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客输出已颇具规模。

小小一块纱布浸泡到水里,一会儿就变成了透明的凝胶状,这是青岛博益特生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万顺开发的生物可降解止血材料“术益纱”,临床应用效果甚至优于美国强生公司的止血产品。以甲壳素、壳聚糖为基材,刘万顺团队还在国内外首创研究开发了全降解冠脉血管支架,完成了从原材料到支架加工制造的全套工艺。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海洋生物产业领域“死磕”了近40年。

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广阔的市场,更让青岛成为海归创业者起步的最佳之地。

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完成生物系统工程博士后研究的潘强,回国后先后在中牧实业股份和菲吉乐科任职,然而他最终选择在青岛开始创业之旅,由此缔造了冲击噬菌体新药的“中国第一”的青岛诺安百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同样,“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化学系博士林帆也在青岛度过了自己的黄金岁月,他创办的青岛阳光动力生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致力于将光能靶向抗菌技术产业化。今年2月,阳光动力·国际光能靶向抗菌技术产业中心落地胶州,这距离他53岁来青岛创业已过去整整11年。

当一个城市善植创业、创新、创造的土壤,一个创业者的坚持和梦想终会得到成全。

创投风投“磁吸效应”

创业最核心的要素除了人才,莫过于风险投资。过去一年,创投风投是一个被越来越多青岛创业者提及的高频词,这也正是青岛创业浪潮奔涌的秘密。

从去年5月开始,青岛连续两年举办全球创投风投大会,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建立起青岛创新创业与全球创投风投对接的高端平台。

“现阶段青岛对于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很大,希望日后青岛可以成为世界的青岛、全球的青岛。”这是洪泰基金创始合伙人,新东方创始人、董事长俞敏洪对青岛的评价。和他一样对青岛未来保持期待的创投风投界人士还有很多,赛富亚洲、中金资本、光大控股、中车资本等国内知名机构加速入驻青岛就是明证。

今年,青岛还对《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进一步简化设立流程、放宽准入门槛、降低返投比例要求。其中,政府出资比例调至50%、返投比例由2倍降低为1.1倍、首年投资市内收益全部让渡等新举措,力度之大全国罕见,备受VC/PE关注。

中基协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青岛辖区在中基协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311家,较2019年末增加40家;已备案私募基金656只,较2019年末增加103只;管理基金规模949.21亿元,较2019年末增加128亿元。

发挥杠杆作用的政府引导基金,撬动了更多社会资本和民间投资投向创新创业。根据公开信息,青岛今年上半年股权融资案例在30起以上,融资额接近35亿元,重点投向智能家居、教育、节能环保、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青岛智腾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易触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华世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青岛豪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均获得了千万级别以上投资。

在创投风投集聚行业要素资源的“磁吸效应”下,青岛本地优秀企业的成长速度大大加快。

7月27日,青岛第二家科创板上市企业青岛高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启新股申购。在高测股份的成长过程中,市级引导基金充当了“催生婆”的重要角色,青岛创投风投中心参股基金——青岛劲邦劲诚创业投资合伙企业先后完成两轮投资。

成全企业家创意创新

凝聚人才和吸引资本很重要,但在青岛看来,对创业者更有吸引力的是成全他们的创意创新。开全国之先河,青岛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根据企业的创意和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研究制定个性化的产业政策,直接支持有前途的企业发展壮大。

从伟东到海尔、海信、青啤,青岛市委市政府都曾专门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和研讨企业发展规划工作。很多人或许会问:是不是只有“大象”才有资格“开小灶”、“蚂蚁们”就没有机会了?

其实,青岛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看企业是否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投资效益、溢出效益,是否具有广阔的产业前景,能否成为产业龙头。哪怕是还在成长中的企业,只要有好的想法和市场前景,通过科学论证,政府就会全力支持。

在青岛雷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特科技工业(青岛)有限公司和聚纳达(青岛)科技有限公司等第一批“吃螃蟹者”中,“英雄不问出处”的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中的雷神科技,从去年11月发布创意方案,到今年电竞产业园在蓝谷正式落地,仅仅用了几个月时间。这样的执行力也让雷神科技创始人、总经理路凯林很是感慨。

今年5月,青岛更是在全国率先出台支持民营企业创意创新的工作实施方案,以“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的力度,推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国内外领先、具备产业化条件的创意创新项目落地,引导和帮助企业科学编制企业创意规划。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青岛云路先进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正在把他们的想法一步步变为现实。

除了帮助企业完成创业“剧本”,青岛还广邀“名角”参与构建产业发展链条、营造产业发展生态。华为、清华启迪控股、商汤科技、科大讯飞、正和岛、创业黑马集团、华夏基石等纷至沓来,为青岛创新创业整合全球产业资源和智库资源。

重塑城市的产业版图

高密度的创业,带给青岛的是下一轮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

产业结构的变化已经发生。在航空航天领域,从事惯性传感器研发生产的青岛智腾科技有限公司,掌握了从芯片到传感器产业链的核心技术,用于机理复杂、难度巨大的地质勘探和航空航天领域;作为国内最大的VR硬件生产商之一,青岛小鸟看看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品牌Pico占据国内VR一体机市场60%以上;在人工智能方面,青岛慧拓智能机器有限公司仅用三年时间,在国内率先完成矿区商业化落地运营,成为智慧矿山无人化的赛道领跑者,今年3月完成超过亿元的A2轮融资;生物医药企业也崭露头角,获得山东省科创新动能创业投资基金4000万元股权投资的青岛诺森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实现了国内益生菌制剂和乳酸菌生物发酵的高新技术突破。

在不久前新认定的2020年度青岛市“专精特新”企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780个,占比达到51.3%,占了“半壁江山”,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新能源六大领域。他们中间许多都是年轻的创业企业,对青岛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创新创业不只是带动新产业由小到大,也给了传统产业变革的力量。

原本从事坚果贸易的沃隆创始人杨国庆,有感于坚果节庆礼盒滞销的痛点,在行业内率先把单品大包装变成混合小包装,首创了“每日坚果”品类,而背后则是整合供应链和创新营销的大逻辑;进驻盒马鲜生的网红品牌“食菌纪”,是联合菌业创始人王伟通过建立完整供应链体系和可靠的服务体系,用互联网思维打造的食用菌全产业链品牌;看到养殖业信息化需求的不愁网创始人许哲,将AI算法应用于畜牧行业,提供养殖过程、生猪交易、农资采购和供应链金融服务……

所处领域虽然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密码:几乎都是10年内成立的新公司,能够洞察产业的变局,从而革命性地升级产业。

这些创业的“后浪”年轻而富于朝气,勇于为创新冒险,也更有潜力去改变和重塑一个城市的产业版图。(青报全媒体记者 周晓峰)

责任编辑:刘聪聪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