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灵毓秀的齐鲁大地上,蕴含着丰富的手造产业,种类丰富、品质上乘,如同一座令人目眩的传统手工艺宝库。山东的岱青海蓝间沉淀着文化,一陶一瓦里都藏着故事,胶东手造更是山东手造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青岛贝雕、烟台银壶、潍坊风筝、威海大花饽饽、日照黑陶……一方水土养一方风物,胶东地区拥有33家“山东手造·优选100”首批“山东手造”优质单位,一针一线、一钉一铆都写满了胶东文化的传承,为手造产业注入独特的灵魂……“胶东手造”从岁月沉淀走来,串联起文化传承的针脚,也蕴含着产业发展的新活力。
今天为您带来““山东手造·青岛有礼”-作品说”系列主题报道,一起来看胶东手造产业化发展之路。
“山东手造·青岛有礼”-作品说|螺钿漆器
螺片与漆,一个闪烁如星,一个漆黑如夜,他们的结合成就了色彩艳丽的螺钿器物,可谓天作之合。
螺钿,一种古老的东方艺术技艺,这种工艺起源于商周时期,直至明清,达到高峰。螺为螺壳、海贝,钿为镶嵌之意,通过将贝壳碎片镶嵌在器物表面并用漆涂覆,形成独特的纹样与图案。经过螺钿装饰过的器物,有一种只属于天然产物的斑斓色彩,光彩熠熠,让人移不开眼。
经过历史长河的洗刷,部分漆器制作工艺今已失传,有些仍延续着古老的根脉,恰如胶东这片被大海环绕的土地上,多得是大自然的馈赠,手造匠人运以其娴熟的技艺,将胶东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融入到作品之中,它聚镶嵌、雕刻、绘画于一体,创造出一幅幅令人陶醉的艺术画卷,精妙至极。
近年来,随着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和研究,螺钿手造技艺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复兴和发展。手造匠人们对于螺钿漆器的欣赏和收藏,也进一步推动了这项古老技艺与现代艺术融会贯通,将这项“穷极精巧”的传统工艺发扬光大,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打破了传统漆艺的限制,赋予传统元素以更多的艺术表现力。如“威海螺钿漆器”,一种古老的汉族雕漆工艺品,漆彩纷呈,依然光辉。
威海地处胶东半岛,冬寒夏暖,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用本土海域的天然贝壳,孕育出一颗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璀璨明珠——威海螺钿漆器。当你靠近它,触摸它的纹理,可以进一步感受手工艺的气息。
“威海螺钿漆器”传承人王绍禄根据传统漆器的制作工艺,结合“扬州漆器”和“平遥推光漆器”的优点,采用本土海域的天然贝壳镶嵌打磨,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征,既不失中国传统漆器的精华,又能彰显本土的文化优势,让螺钿漆器“实用”“常用”,飞入寻常百姓家。
据王绍禄介绍,威海螺钿漆器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且严谨,主要分为十一道工序:设计胎型、制作胎体、灰制胎体、打磨胎体、设计图案、画刻图案、胎体上漆、镶嵌螺钿、反复髹漆、反复打磨、油面推光,其中打磨和荫干贯穿于漆器制作的所有步骤,十分考究手艺人的匠心独妙,最终才能将五彩斑斓的厚实贝壳制成薄而绚丽的镶嵌装饰,大气又不失精致。
对于选材,也是极有考究。胶东半岛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文化底蕴,为这门工艺的繁荣和传承提供了宝贵的条件,同时,丰富的海洋文化和民间传统艺术也为螺钿手造技艺注入了独特的韵味与风情。在漆方面,“威海螺钿漆器”采用天然漆树上的生漆,保留原材料的色泽与自然纹路;贝壳则采用的是威海本土的优质纯天然贝壳;颜料选用天然矿物粉,具有环保、抗辐射、耐腐蚀、防水等多种功能。
“威海螺钿漆器”这些看上去枯燥乏味的工序,凝结的却是高度的专注和细致的手艺,打磨的是漆器,沉淀的是时光,呈现的是华美,留下的是手艺者的手作温度与匠心。
螺钿所展现的不仅仅是表面的奢华与极致,更是能够细究细节的深刻历史底蕴。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文化的积淀与创造,必将让其在手造的春天里首冠群芳,展现出蓬勃的生机。(记者 李莉莉 陈海芹 徐琳倩)
责任编辑:张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