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身体,想吃就多吃点? 13岁少年查出糖尿病 父母后悔了

岛城“糖友”讲述防病日常 医生提醒综合治疗是关键

“糖尿病是老年病,我还年轻,可以继续潇洒!”“吃上降糖药就等于进入保险箱,只要少吃主食,其他的照常。”……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临近11月14日联合国糖尿病日,有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高达1.14亿,占全球的1/4,而很多患者对糖尿病还有很多认识误区,防治的意识还有待提高。本期早报会客厅,记者采访记录了几位糖友的日常,并邀请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内分泌科副主任李光善讲讲如何预防和治疗糖尿病。

全家成糖友圈“典型教材”

糖尿病患者李先生夫妇原本以为,夫妻俩多年来一起抗糖的平静生活已习以为常,没想到最近13岁的儿子又检查出糖尿病,这一下激起了千层浪!

“儿子今年13岁,一米六多的身高,体重已经快90公斤,从六七岁开始,胃口和食量增长了很多,我们觉得孩子正在长身体,饮食上一直也没控制,他想吃就让他多吃点,不能亏待孩子。”李先生说起来很懊悔,现在儿子的食量几乎已经是成人的两倍了。

“孩子查出糖尿病时,我们心里难以接受,为孩子这么小就被疾病所累而心疼,但是在孩子面前只能鼓励他,相互打气。”李先生回忆起自己当年正谈婚论嫁,身体却在慢慢消瘦,开始只认为是过于忙碌而导致体重下降。然而,接下来又出现口渴多尿,频繁上厕所,最多一天小便甚至超过20次。一开始,他认为尿多应该是泌尿问题,尿常规检查结果尿糖三个+,经过最初半年多的治疗还是没有降下来,这时候他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医生要求我马上住院,虽然早已有心理准备,还是吓了一跳,不就是血糖高了点,能吃能喝会跑会跳,怎么就要住院了呢?来不及思考就办了住院手续,检查、测糖、打点滴、一天两针胰岛素治疗,最终结果出来,确诊为糖尿病,必须接受胰岛素治疗。”从此,糖友的身份就伴随了李先生十几年时间。

儿子的发病,让李先生全家更加重视,甚至成了糖友圈的“典型教材”,他经常在糖友们中间“现身说法”:“医生曾跟我说过,一旦家里有糖尿病患者,一家人的饮食不要搞个体化,一定要一起按照糖尿病患者的食谱饮食。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患者的血糖稳定在正常数之内,也能够让一家人中的高危人群提前预防,达到早预防、早发现。”现在他们一家三口,每天努力学习控糖管理血糖,从简单的碳水化合物计算,基础率的设置,从血糖高时如何补针,到新接触的胰岛素泵如何使用方波、双波……说起来都如数家珍。欣慰的是,孩子血糖现在比以往更加平稳了。

对付糖尿病 糖友总结出“五驾马车”

初见黄阿姨时,是午饭时间,她正端着一盘蔬菜吃着。先吃一盘清水蔬菜,再吃主食。她说“已经打了胰岛素了,所以得按时吃饭。”黄阿姨家住在市北区一处老房子里,1楼院子里是她拾掇得绿油油的菜园,各种瓜果蔬菜是她的“依靠”。“其实我患糖尿病有十多年了,但过去一直忙,很少在抗糖上下功夫。”直到两年前,快60岁的黄阿姨体重快速下降,“下降了10多公斤,忽然害怕起来。”

医生建议黄阿姨用胰岛素,使用胰岛素以后,体重终于不再下降了,餐后2小时的血糖也有所好转。但是很不幸的是,黄阿姨却频繁出现了低血糖状况,经常发生在上午10点至11点之间。“有一天上午,我去菜地里摘菜,摘着摘着,忽然感觉浑身乏力,头晕晕的,顿时感觉到低血糖来临,连去房间拿块糖的力气也没有了。只能立刻坐在地上休息,等着老伴儿回来。”后来,黄阿姨又经过医生建议,将胰岛素餐前即刻皮下注射,两餐之间适时加餐,终于上午的低血糖现象很少出现了。

“我因为早些年血糖控制得并不理想,现在脚尖出现了疼痛感觉,基本上两三天一次。”黄阿姨告诉记者,基于对并发症的了解,她很担心发生糖尿病足,内心很焦虑。一次就医过程中,偶然的机会,黄阿姨加入了糖友圈,在这里糖友们常常分享各自的经验,“比如相互鼓励运动打卡,晒一晒各自做的低糖美食。”黄阿姨告诉记者,配合着医生开的药物,她的心态也放轻松了,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病情减轻了,她可以早晚高兴地坚持到广场上溜达、做操,血糖控制住了,终于进入了良性循环。“原来糖尿病不是简单的打胰岛素就行,‘五驾马车’: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血糖监测和糖尿病教育缺一不可。”黄阿姨总结。

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

李光善介绍,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慢性疾病,是以血糖升高为基本特征的代谢综合征,患者还往往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等。糖尿病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的缺陷、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作用能力下降。长期血糖控制不好会引发诸多慢性并发症。

“我们国家目前18岁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0.4%,简单地说我们身边10个人中有1个以上的人患有糖尿病,现在想找一个家族三代没有糖尿病病人的家族很稀少。”李光善说,但正是因为对糖尿病不陌生,更多的人表现为不在乎,甚至麻木。“但实际上,长期的血糖高对身体的破坏从未停止过。”李光善告诉记者,血糖高会引发心肌梗死、尿毒症、脑梗死、糖尿病足溃疡等严重并发疾病。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口干喝水多、多尿和吃得多,“一少”主要指体重下降、体力匮乏。1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表现更为明显,而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起病隐匿且症状不典型,所以经常在很偶然的契机下才能捕获“漏网之鱼”确诊糖尿病,例如单位体检查血糖发现异常,用眼时视物模糊才诊断为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经常皮肤瘙痒经过验血才发现血糖高,发现伤口愈合困难才联想到是不是得糖尿病等。

专科医生综合治疗是关键

李光善提醒,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仅靠某一种方案就能实现。综合治疗的基础是饮食(三餐定时、少食多餐、总量控制)和运动,其次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合适的药物,此外还需长期监测血糖以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患者良好的依从性和自律能力也必不可少。“我们糖尿病患者或者高危人群一定要利用好社区服务中心,实施血糖监测可以更好地掌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变化,对生活规律、运动、饮食以及合理用药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李光善告诉记者。

值得注意的是,出现血糖升高,到诊断为糖尿病没有明显界限可谈,所以,如果家族有糖尿病,或已出现血糖升高,都要当作糖尿病积极调节饮食、合理运动,敢于接受高血糖现实,去找到专科医师的专业指导。

名医档案

李光善,海慈医疗集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代谢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青岛市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青岛市中医医院(海慈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完成内分泌专业博士后工作。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诊治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病、甲状腺疾病、更年期综合征、失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健康》周刊主笔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徐小钦)

坐诊时间:

周一上午:知名专家2诊室;

周四全天:内分泌专家2诊室。

责任编辑:李慧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