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新区:科技兴海,增强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

眼下,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内,修造船、海工装备制造如火如荼地进行。就在不久前,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加工厂”——“海洋石油122”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就在这里完成主体建造,标志着我国全类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设计建造技术实现高水平自主化。

目前“海洋石油122”已进入总装集成冲刺阶段,今年建成后将应用于我国第一个深水油田——流花11-1油田,每天能处理约5600吨原油,成为开发我国深海油气资源的又一重器。

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青岛西海岸新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突出科技兴海,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增强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

在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崔洪芝带领团队正在攻关“海工装备耐蚀耐磨高强韧钢板开发与示范应用”项目,补齐我国高性能钢的短板。

“现在我们跟中船以及中海油、中石油相关的一些企业也在开展一些合作,这些合作使我们对高性能钢的研发在牵引着我们走向不同领域,也在开发系列化高性能的一些钢铁材料,服役于这些重大装备和重点产业。”崔洪芝表示。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成立于2020年的华巽云科技投资控股集团,研发生产的系列化智能救生装备产品,实现了“陆海空天电网”六位一体系统化、全维度覆盖。这套形似打火机的设备,是落水人员主动报警定位终端,主要应用于海上救生报警,确定遇难人员实时位置。

“在研发过程中,我们克服了一系列严苛的试验条件,总共进行了73项检测标准的突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产品产出、投向市场方面走在了咱们国家的前列。在国际水平上,我们能达到三到五年的一个领先地位。”华巽云科技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李鹏说。不久前,该公司生产的系列产品通过了中国船级社CCS认证,获得了市场准入证。

为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研发创新,新区先后制定实施《关于支持大院大所向区向海发展的意见》,通过定向招引、合作共建、政府扶持等多种形式,推动院(所)区战略融合、同频共振、挺进深蓝。目前新区已集聚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21所高校院所,形成了国内最大的海洋学科群。集聚涉海创新平台170余家,累计引育海洋人才7.1万人。

“新区先后成立工委海洋委、工委科创委。两委联动协作,统筹全区海洋科技资源,深化与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联动,加速海洋科技创新,推动更多成果转化落地,积极打造新质生产力。”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委办公室副主任、海洋发展局局长隋俊昌表示。

责任编辑:陈方圆(实习生)

分享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