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过去的2023年,在此起彼伏的国际国内热点事件中,涉及公共政策、社会事件、医疗健康、经济金融、自然灾害等公众关心关切领域的网络谣言不时闪现,污染网络生态、误导公众认知。
针对网络谣言这一顽瘴痼疾,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主办的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主动回应关切,快速权威辟谣,全年共受理网民谣言举报信息1.48万条,汇集谣言样本和辟谣数据7640条,汇集各类辟谣稿件1.82万余篇,推出230期《今日辟谣榜》、12期《打击网络谣言 共建清朗家园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月度辟谣榜》及12期“科学流言榜”,策划发布“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辟谣榜”“2023年度上半年涉经济金融辟谣榜”“2023年度上半年社会民生领域网络辟谣榜”等行业辟谣榜单,联合四川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等多部门共同推出“三星堆问答”大型辟谣与科普专题……
一年过去了,这些谣言背后的真相您都了解了吗?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特此盘点2023年度网络谣言,拆解谣言背后的套路,为您澄清谬误,传递事实真相。
2023年度网络谣言部分热词云图
盘点一
一些涉公共政策谣言利用网民对社保、医疗等民生话题的关切,从公开发布的政策信息中摘取碎片,或断章取义,或歪曲解读,传递错误信息,误导公众认知。
图表按照2023年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发布的月度辟谣榜及行业辟谣榜发布时间正序排序,下同。
案例解析
2023年6月,网上出现一则“三部门联合发文将发放家庭农场等专项涉农补贴”谣言信息,迷惑性极强。实际上,这是骗子以高额返利为诱饵设置的陷阱。不法分子冒用国家部委、国企或权威机构名义,伪造文件、捏造虚假信息对外发布,企图扰乱正常市场秩序并从中行骗牟利。此外,还有自媒体歪解误读公共政策,有意混淆概念误导公众。如针对“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生造“退林还耕”概念,并将其与此前国家出台的“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相提并论,实质是对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的歪曲。再如“2024年医保缴费新政:职工医保缴费将不再划入个人账户”“X省将推行按工龄退休”等也系自媒体假冒权威名义发布的不实消息,造成负面影响。
盘点二
一些谣言借社会热点事件发酵,伴随事件的高关注度而传播扩散,以“蹭热点”“带节奏”形式,挑动公众敏感神经,干扰社会正常秩序。
案例解析
2023年初,“催婚离婚”“彩礼”等话题吸引人们关注热议。有人编造出“江西女友索要1888万彩礼”“春节后上海浦东、江西南昌等多地民政局离婚窗口排长队”的网帖,杜撰糅合诸多冲突元素的故事博取眼球、混淆视听、制造焦虑。还有个别网民借社会热点捏造不实信息误导舆论,进行炒作。例如,2023年4月份,一则“中国电科一员工不满强制加班‘怒怼’领导”的微信聊天记录在网上流传,看似“有图有真相”,切中人们的职场痛点,实则纯属伪造、无中生有,意在挑动公众情绪、扰乱公共秩序。
盘点三
一些涉经济金融领域谣言捕风捉影、招摇撞骗,或伪造文件、或假冒权威,散布虚假信息,大肆行骗敛财,造成群众财产损失,严重扰乱金融市场正常秩序。
案例解析
2023年4月,有不法分子伪造政策文件,利用“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一重要部署,编造“国家发改委‘招聘全国统一大市场优秀宣传员’”谣言,诱导读者办理所谓“统一建设卡”,进而达到敛财目的。还有不法分子化身“李鬼”,假冒国字号权威机构、大型企业名义,捏造并散布“中国时间银行上市”“财政部发行金融债券”“征信可以修复”等虚假信息,具有极强的迷惑性,严重扰乱金融市场正常秩序。
盘点四
一些涉自然灾害领域谣言或借灾害蹭流量,或用同情博眼球,蓄意歪曲事实、混淆视听,渲染社会恐慌情绪,干扰救援赈灾工作。
案例解析
2023年2月,适逢土耳其发生7.8级大地震,一些造谣者利用人们对生命安全的担忧,鼓吹“南京高速飞鸟聚集”“成都街头飞鸟撞树”等现象均是“地震前兆”,有意制造恐慌气氛、加剧公众不安全感。8月,受台风“杜苏芮”影响,京津冀多地持续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个别网民为了博眼球、蹭流量,编造传播“持续强降雨导致卢沟桥坍塌”“北京房山蓝天救援队向社会募捐”等谣言,混淆事实,干扰抢险救灾工作。12月,甘肃临夏积石山县突发6.2级地震,面对令人揪心的震情,却有别有用心者利用公众的关心情切,散播“捐赠甘肃震区的羽绒服被倒卖”“甘肃红十字会要收取高价服务费”等谣言,给正常的救援赈灾工作带来干扰。
盘点五
一些涉及医疗健康类谣言披上伪科学外衣,或夸大其词,或以讹传讹,带偏公众判断,招致健康风险。
案例解析
部分谣言看似关心人们健康的善意提醒,实为披上伪科学外衣的虚假信息,误导公众,危害健康。“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食用盐不安全了”“23省44城自来水检出疑似致癌物”等与食用盐、饮用水等人们生活必需品相关的谣言借社会热点滋生传播,制造恐慌情绪,设置营销陷阱;“感染肺炎支原体一定会得肺炎,会出现‘白肺’”“口腔牙片有辐射会致癌”“海鲜、碘盐是甲状腺癌高发的罪魁祸首”“狂犬病潜伏期长达十几年”等谣言抓住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心理,攻击人们的信息免疫屏障;“可自行给儿童服用阿奇霉素,以预防支原体肺炎”“使用司美格鲁肽能轻松减肥”“奥司他韦是治疗感冒、流感的‘万能神药’”等涉医药谣言,背后的真相其实是“假科普、真带货”,人们一旦信以为真,反而会招致健康风险。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提醒广大网民,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请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自觉规范个人网上言行,努力提升自身识谣辨谣能力,不再被谣言蒙蔽双眼、混淆视听,共创共享清朗网络空间。
责任编辑:荣潇